共读《道德经》笔记之十四·贵身

老子贵身,认为身体最重要,比天下都重要,宠辱得失,皆身外之物,不值得大惊小怪。身体对人最重要,但人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身体。只有当他的零件坏了,才会猛然想起,它对我们多么重要,那时,你会觉得,吃喝拉撒睡,只要能正常活着,就是莫大的幸福。

《道德经》第十三章以治身贵于治天下的义训告诫“为天下”者,唯重于治身者,从自己的躬行做起者,方可以担得起天下治理的重任。另外,作者指出,人生与忧患俱来,你要想清楚,大患和身体总是在一块儿,只要有身体就会有生老病死,以及其他不愉快,人类历史一直是苦难史。请看原文:

【帛书甲本】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爲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爲身於爲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爲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今本王弼本】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大意】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为什么说得宠也像受辱一样使人惊扰呢?因为:就其对人的惊扰程度而言,得宠更为下劣:得到它的时候为之惊喜难安,失去它的时候又为之惊慌恐惧,所以说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为什么说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呢?因为:我之所以会看重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非顾虑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连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么,还会有什么私已的大患可以干扰得了我呢?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样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护天下;像爱养自己的身家一样爱养天下的人,可以托付天下。

本章是老子对人生境界与处世智慧的深刻阐述,体现了道家"无我"与"贵身"的辩证统一。让我们逐层解析这段经典:

【核心概念解析】

1. 宠辱若惊:揭示人性弱点

"宠为下"并非字面地位的卑下,而是指荣宠本属身外虚妄。人们得之失之皆惶然,恰因将自我价值系于外界评价。如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对比,可见执着宠辱实为心性枷锁。

2. 贵大患若身:存在困境的根源

"吾有身"道出人类存在本质困境——肉身既是感知世界的载体,也是欲望痛苦的根源。庄子"大块载我以形"的感叹与此相通,但老子提出"无身"并非否定身体,而是超越对形骸的执着,如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解脱。

3. 贵身与托天下的辩证

表面矛盾的"贵以身为天下"实则蕴含深刻智慧:真正珍视生命者,必能超越私欲;深爱自身者,方懂敬畏众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正是将小我融入大道的实践。

【三层思想架构】

基础层:破执

→解构宠辱观:超越社会价值评判体系

→消解身见:破除对形骸的顽固执着

核心层:立道

→建立"贵身"观:生命本身即是最高价值

→确立"无我"境:将个体融入天地洪流

应用层:治世

→治国之道:唯有超越私欲者堪当大任

→处世智慧:以无求之心行有为之事

【现代启示】

1. 心理层面:培养"反脆弱"心性

宠辱不惊的修为,恰似尼采"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的现代心理学解读,教导我们在不确定世界中保持定力。

2. 领导力维度:无私型领导力

谷歌研究显示,卓越领导者往往具有"服务型领导"特质,与老子"托天下"理念不谋而合——越是淡泊名利者,越能凝聚人心。

3. 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的东方应答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与老子"及吾无身"形成跨时空对话,共同指向:唯有直面生命有限性,才能获得真正的存在自由。

此章犹如一面明镜,照见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又指明超脱之道。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代,老子的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生命尊严,在于超越对荣辱得失的计较;最高的存在价值,见于将个体生命融入天地大道的洪流之中。这种既重视生命又超越生死的辩证智慧,恰是中华文明留给世界的宝贵精神遗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