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敝:陈旧。[2]式:法则。[3]伐:夸耀。[4]矜:骄傲,自大的样子。
【译文】
遇到强大的外力时,始终保持刚直容易折毁,先选择弯曲才能保全自己,弯曲则可得到伸直;低洼的地方总是能积攒得满满当当,破旧反而能生新,目标少点更能完成而收获更多,而追求太多则会因不专而被所追求的事物迷惑。因此有道的人会坚持以“道”的基本原则作为治理天下的范式。他们不只用眼睛去观察事物,所以能够看得更清楚;不自以为是,反而彰显名声;不自吹自夸,反而有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所以能持久达到更高的层次和地位。
正因为善于谦让不与世人相争,所以天下反而没有谁能与之相争。古人所说的“委屈则能求全”这句话,怎么会是空话呢!确实应该把能保全自我的功劳归于这一原则。
【解析】
这一章中,老子论述的重点在“不争”。开章用六个对立的事物说明争与不争的辩证关系。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看待事物不能仅仅靠感官的判断,当我们遇到无法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时,是否可以选择忍让回避,静观其变,以后再找机会。又或者避开锋芒,绕道而行,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我们在进取的时候、与他人相争的时候,我们选择退回,选择不争,最终我们没有获得想争取的结果,但若获得了放下的平和,这可能比想争取的结果更重要。那舍何尝不是得,退即是进,不争即是争了。
康熙时期,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这个故事里舍去的是当初想要争的三尺地,获得的是邻里和睦和后世的六尺巷,这比三尺地更值得争。
人若过于清高,容易招人嫉妒;过于强势霸道,容易树敌;待人严苛必然被人孤立。人生短短几十年,光屁股来,光屁股走,我们以为的“我的事物 ”本就不是我的,又谈何失!人本就和“大道”同体同质,那人又岂不是拥有了宇宙万物,还有什么可争的呢?我们即一无所有,又拥有一切。人生一世只是来修心的。
部分图片与文字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站内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