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书的封底说的那样:“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时撰写的回忆录。
我所购买的这本书纸质较软,牛皮纸的色调让人不由自主地沉下心来,像看电影一般回忆杨绛先生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这部作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仅两页,讲了杨先生老年时的一个梦,那个梦里充满“小桥、流水、人家”的烟火气息,全文以“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杨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记录了一家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相依为命,也令人刻骨铭心的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全书所用文字最多,内容最多,时间线拉的最长的一部分。记录了从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留学,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儿女和钱先生先后逝世的故事。落笔于细微处,却写出了一家三口细腻美好的爱。让人读来心生感动与温暖。
这本大家之作,我写有感时,深知不得马虎,感慨思绪颇多。因此,我将分为(一)、(二)两篇来写。还是由书中摘抄入手,写出自己的感受。鄙人才疏学浅,文中不当之处,还望读者朋友及时批评指正……
万里长梦之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太阳已经下山了,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寂。”文字富含力量,仅仅十几字,我们就能读出杨先生在写此书时内心的感受,她一定孤独,但回忆的每一次经历都充满力量,深深印刻在她的脑海中。她埋怨他一声不响地撇下她自顾自走了,他又大概是记得她的埋怨,叫她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万里长梦之第二部——我们仨走散了
一开始钱先生坐上了一辆不知来路的汽车,母女二人在家猜测她可能去了哪里?后来得知在“古驿道”,客栈所在的地方立着红牌黑字的警告,神神秘秘的,我好奇那是什么地方?为什么钱先生会在那里?一家人是在311号船相遇的,那时方知钱先生是病了……
*“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树成荫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这段景物描写看似写了柳树的一生,实则更像极了我们人忙忙碌碌的一辈子,伴随着上一代的离世,会有新生命来到人世,然后又结婚生子,无穷无尽,斑斓了整段生命。
*“她上车弯腰坐下,一定都很痛很痛,可是她还摇下汽车窗上的玻璃,脱下手套,伸出一手向妈妈挥挥,她是依恋不舍。”读到这里我想到了《背影》,不可否认,就算我们长大了,在父母的心中永远都是小孩子。
*“我谈到各种吃的东西,注意锺书是否有想吃的意思。。他都毫无兴趣……我谈到亲戚朋友,注意锺书是否关切。但锺书莫无表情。”人是不是在极度虚弱难受时,是一声不吭的,想到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我就特别恐惧,那时如果没有亲人陪伴,该多么孤独啊!
*“我的心已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居然还能按规律匀匀地跳动。每跳一跳,就牵扯着肚肠一起痛。阿圆已经不在了,我变了梦也无从找到她;我也疲劳得无力变梦了。”生离死别最让人牵肠挂肚,何况还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那一呼一吸间都扯着身体的痛,让我也清醒到,一定要珍惜和家人相处地机会,一定要多花时间陪伴父母……
*“驿道上又飘拂着嫩绿地长条,去年的落叶已经给北风扫净。”人去了,或功名显著,或平平凡凡,但去了,就真的什么也没有,什么也带不走,更加说明珍惜当下多么重要。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锺书眼里是灼热的痛和苦,他黯然看着我,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泪。我自以为已经结成硬块的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把胸中那个疙疙瘩瘩的硬块温润得软和了些,也光滑了些。”这句话说的颇有哲理。回想小朋友眼睛总是泪汪汪,干净清澈。老人沧桑半生,眼里都是故事,如果要流泪那得多么痛苦且绝望啊。当阿圆逝世后,两位老人的心何止是在流泪,怕是阵阵刀绞。
*“我的梦像沾了泥地杨花,飞不起来……我内脏受伤,四肢也乏力……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段心理描写非常形象,我们特别在意地事,总会悄咪咪地来到梦中,梦里不切实际,梦里也映照现实,它介于清晰与不清晰之间。但终究都要醒来啊。于是……
*“杨柳又变成嫩绿地长条,又渐渐黄落,驿道上又满地落叶,一棵棵杨柳又都变成光秃秃地寒柳。”这是我摘抄的第三处柳树的环境描写,它的改变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状态。
以上是对书中一、二部分的有感,让我意识到一件重要的事:珍惜时间,多点陪伴……不知怎么地,写到这里内心有点空落落的,如果不是因为疫情,今年我应该能回西安陪伴我的家人,毕竟这些年我陪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少,心中十分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