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猫砂
1
昨晚微博热门话题Top 3,居然在讨论中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该不该取消的问题。
并不意外。
中国大学生的论文检验机制,就跟我们的应试教育一样,早被吐槽很久了。
知名学者刘颖也倾诉:现在的本科生写论文没有太大意义。
不光是学生的问题,其实很多学校的安排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读大四的表弟说,学校到了大四就拼命催交三方协议,把人一窝一窝地赶出去实习工作;
等实习好不容易进入了正轨,又使劲催着交毕业论文,还规定了跟导师的面谈次数,以“彰显专业性和严谨性”。
不少人只能被迫选择辞职。
甚至有人三个月实习期都未满,只能求爹告娘去盖实习假章。
没有基本的学术兴趣和钻研精神当基础,本科论文,其实就是师生双方都在敷衍了事。
我个人认为,不管论文检验机制该不该取消,它的确造成了一种不真实的假象:
我大学四年的成绩单,就交代在这里了;只要过了答辩,我大学四年就过得不冤。
用一篇论文检验自己的时间是否虚度?不可能。
只有社会能用它残酷的检验方式,给你发出最真实的成绩单。
2
最近在做90后辞职原因调查时,有个90年的小伙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他毕业6年,月薪一直都是2800元。
他提交的辞职原因是:“我爸爸说只让我来上几天班,没想到我一不小心上了6年。”
他没有经历过毕业求职潮,因为父亲给他介绍了一份企业工作,稳定上下班,双休。下班后回家吃饭,打游戏,刷微博到2点,睡觉。
这样的日子,他过了6年。
让他警醒的原因,是因为妻子准备要二胎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养不起了。
父母在老去,能给他的支援越来越少;
家人一点小病小痛,就要花去很多积蓄;
更别提私立学校的学费、学区房问题、车贷。
当孩子放学回家跟他说,班里可以自愿拿几百块经费去春游的时候,他一个人闷着头,在房间里算了很久。
最后他告诉孩子:我们不去。
“我最终成了自己最害怕成为的那种人。”
“重回人才市场,挤在应届毕业生当中满头大汗塞简历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该怪谁。怪我爸给我介绍工作?怪我自己不图上进?怪谁都没用,这6年就等于白过。”
在安逸的大学时代,我们以为毕业答辩是唯一能让我们稍微焦虑的东西。
然而我们一旦踏出校门——甚至连校门都还没跨出去——社会对你的检验早就已经开始,不管你是否能体会到。
所有人都被卷入竞争旋涡,无一幸免。
需要焦虑的东西,比区区几百块的论文代写、通宵达旦的查重要远远沉重得多。
3
知乎有一个热门问题是:
《为什么毕业三四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其实三四年能看出的差距不多。
真正体现差距的时候,在毕业8年左右。
你有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三十岁的时候,会活成什么样子?
张静毕业已经8年了。她先后跳了好几个行业,可每次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广告太累,互联网加班,公关要喝酒,事业单位人际关系太辛苦。朋友劝她换工不换行,她说:“我还有时间,我还能试错。”
8年来大大小小的证考了一堆,心理咨询、会计从业资格、人力资源证考了一堆。
再多证件都无法挽救她在人才市场中的贬值。
“你毕业8年了,有没有带过团队?”
“手上是否有成熟案例?”
“如果我们给你这个单子,你会怎样拿下来?”
她哑口无言。
她去请教一位经验丰富的HR朋友,朋友说:
“年后你就30岁了。但是你的经验和阅历却一直停留在基层员工的水平,用人单位招这个年龄的员工,就是奔着阅历去的。如果他们招到的是一个还需要大量学习的员工,为什么不去招实习生?”
而同龄的大学同学,这时基本都走上管理层,或是创业小有成就。他们有些在一二线供房贷,有些早在三四线城市买好房过小日子。
显然,她并没有拿到满意的成绩单。
4
你未来将要面对的所有焦虑,都源于一个念头:“我还有时间。”
“我还有时间试错,不喜欢的我就辞,总有留爷处。”
“我还有时间跟公司磨洋工,反正他们也不会轻易炒人。”
“我还有时间得过且过……”
22岁时,社会对你的要求仅仅是交一篇能过关的毕业论文。
23岁,社会希望你能尽快上手自己的工作,少犯低级错误。
25岁,你需要能深入了解某一领域,通晓行业的运作模式。
28岁,你需要在自己接受的工作上小有心得,有可复制的成功模式。
30岁,你需要拥有能让自己和整个家庭都生活丰足的资本。
王耳朵先生的一句话,我一直觉得说得很好。
人过三十,你没有资格再做一个穷人。
希望我们都能努力奔跑,向着食物链上层的方向。
希望我们最后,都能拿到属于自己的、满意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