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注定是忙碌的一天。
上午,华德福亲子课,下午去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观看舞台表演。
今天华德福亲子课的主题是音乐游戏,我们照例拉晨圈,唱歌。
“快来加入我们的圆圈,我们的圆圈,我们的圆圈,快来加入我们的圆圈,让它越来越大,在这美好的早晨……”
孩子们对晨圈已经很熟悉了,动作做得很顺,有的孩子还能跟着一起唱或是说。
据说,华德福的孩子,所有在学校听过的歌都会唱,所有在学校听过的故事都会复述。
这里绘本不多,老师好像也很少给孩子们讲绘本,老师会给孩子们口述故事,孩子们一个个听得很认真。
一个故事基本要讲一两个月,再去换新的故事。这样,孩子们是真的吸收了这些故事,每个孩子都能口述这些老师讲过的故事了。
之所以口述,是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等到他们大一些可以自己阅读这些绘本。
华德福老师的理念是,给孩子们的书不能太多,太多了是消化不了的,就像一次给他们很多有营养的食物,他们也消化不了。一本本读,一本读一两个月,是比较适宜的速度。
她有说到,有一个三岁的孩子,家里有一千本绘本,那个孩子的状态很不好。
我们家书也很多,中英文加起来可能也上千本了,没数过。
不过,确实不能一股脑地把家里所有的书都呈现给孩子,这种书籍的刺激太多了,反而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孩子会有一些麻木,或者说对书渐渐失去兴趣。
说实话,如果一次买的书多了,我自己看书的兴趣也会下降,经常容易对它们视而不见。
我们都知道,视频给孩子们太多了不好,书也是,适量就好。
老师说,一次拿最多三四本在外面,其他的书都收起来,等孩子们看一段时间后,再慢慢换。
这种理念,我其实还是第一次听。以前,我跟大家一样,都被告诉,阅读很重要,要重视孩子的阅读,阅读从娃娃抓起。
妈妈们很喜欢晒孩子们又读了多少多少书,几岁看的书有几百上千本,仿佛谁看的书最多谁就最优秀。
我们拼命的给孩子们买书,给他们读书,但渐渐发现,家里的书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可能我们有时候也会想,是不是有些书要反复读会比较好?
所以,自从上次听了华德福老师的分享,我决定定期给孩子拿一些书出来,他可以选择自己想读的书,多读几本也没关系。
而我会选一些故事,每天给他读,读上一两个月。
所以,我打算泛读加精读,一起实施。
这就需要我们营造一个环境,适度刺激。
家里书多没关系,但最好把大部分的书都收起来,只放几本或是一些在外面给孩子读。
一些书,孩子们很熟悉了,或是不想再读了,差不多就可以换一批了。
这样,或许孩子们会更能吸收绘本里的营养,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既要有量,也要注重质。有时候,质比量更重要。
另外,今天跟华德福老师交流了一下,孩子有时候拒绝别人靠近会伸手推这个事儿。
老师建议,在他推小朋友之后,我可以问孩子,或是说出他心里的想法,示范给孩子正确的做法。
比如,你是不是不想弟弟靠近,想他离得远一些是不是?那下次,我们可以告诉他,“你不要靠近!你离我远一些!”
对被推的小朋友,要带着孩子一起过去道歉,我来道歉(老师说现在其实孩子和妈妈是一体的),说“对不起,哥哥刚才推到你了,哥哥是希望你不要靠近。”
还有,在家里角色扮演,可以各自拿一个玩偶,我扮演那个他,借我手上的玩偶,来推他的玩偶,然后向他道歉,跟他分析这其中的对错,相当于还原他的动作行为,让他能看到。
这相当于是一种疗愈的过程。
我很赞同老师的建议,也从她的话里也学到了不少。
从这个沟通的过程中,也能看出,老师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很有见地,也充满了爱。
今天的游戏,是孩子和妈妈们一起拉一个丝绸,一起合作,让一个毛线织成的球可以滚到我们希望它去的地方。
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有的一直兴奋地在晃动丝绸,其实有些乱,但老师没有指责,老师会看情况适当地变换游戏规则。
接着,玩了一个毛毛虫变蝴蝶的游戏,孩子们躺在地毯上,彩虹色的丝绸会随着老师的故事或歌声上下摆动,忽上忽下,不停晃动。
我不知道孩子们躺在地上看到的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大概很神奇。
最后他们都变成了蝴蝶,飞走了。
下午观看的儿童剧,是来自立陶宛的舞蹈剧团,三个外国人,一男两女。
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他们时而在地上翻来滚去,时而像是跟孩子们玩躲猫猫一样,从垫子后面露出各种各样的表情,时而像芭蕾舞者一样随着悠扬的音乐舞动着,变换着各种装扮。
孩子们看得很认真,感觉还蛮对胃口的。在我看来,还挺不错的。
尤其是,那几个舞者,还要穿着毛绒服装,扮成苹果、胡萝卜和黄瓜。
观众互动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脸上满是汗水。
孩子走过去,这个外国叔叔说,You can touch it. It's green and soft. Do you want to try?(进到里面)
接着他又去感受了下红色
和橘黄色
他一直说这个很好看,很好玩,他还想玩,不想回去。
我想,先不论这剧他是否爱看,多接触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其实对他是很有好处的。
就比如认生这点,孩子这两个月大概是因为接触的人和不同的环境多了,他的胆子大了好多,再不像两三个月前胆小怕生了。
他可以很自然地和人说“你好”“谢谢”“再见”,可以很自然地跟不同外貌的外国人交流。
比如,前两天我问他一个黑人老师好不好,
“今天的老师(万科体验课艺术老师)你喜欢吗?”
“喜欢”
“今天的老师的皮肤是什么颜色的啊?”
“是黑色的”
“他好不好?”
“好!”
我想这就是在老家和在这里的区别吧,这里的环境更多元,孩子的视野和见识更开阔了。
比如,今天早晨的司机看到孩子会和他打招呼,便感慨了句“城市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就是不一样”,我想他对此应该深有感触吧。
这点,我是很有感触的,从我自己,到亲戚朋友的孩子,到我自己的孩子,胆量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中是有差别的。
并非说农村的孩子一定差在哪里,我本身就出自农村,主要是环境不同,当然,如果家长眼界比较开阔,多的是方法锻炼孩子,只是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多。
最好让孩子多接触不同的环境和文化,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适宜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兼有,孩子自然而然会成长得很好。
今天也有意见一个托班的小朋友,一直霸占着一个蓝色的圆柱形毛绒“凳子”不放,偏偏我们家孩子还硬要这个蓝色的“凳子”,那个孩子好凶残,不仅推而且打,无论你怎么跟他好好说,幸亏我在一旁保护着。
老师因为是带班级出行,也管不了那么多,过来说了下,他已经玩很久了,这个大家都可以玩,但那个孩子依旧是独霸一方。
还好老师说要回去了,我们家才有机会可以玩会儿,没那么委屈了。
我起初觉得,是不是老师们不够好,怎么这个孩子会这样。
但回头想想,老师也不容易做,毕竟要面对不同家庭养出来,不同素质的孩子。
或许我们也不能对老师抱太大期望,自己的用心有时候可能更胜于学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