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商业模式
误区:不能做起来再说,对自己创办的企业的商业模式不清楚。
社会现状: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个人商业模式”这个概念的存在, 他们凭自己的感觉生存,懵懵懂懂地被某个商业模式暗中左右,从未想过自己竟然还可以选择。于是,走到最后,那只无形的手就成了所谓"命运”,而他们能想到的不过是“好也罢,坏也罢,一切天注定”。而我们走在财富自由的路上,不仅要研究、选择,还必须改良自己的商业模式,让无形的手成为你的朋友。
所谓“个人商业模式”,就是一个人出售自己时间的方式。
商业模式分3种:一是一份时间出售1次,分零售和批发,固定工作的人等于批发把自己的时间打包卖出去了,零售即打零工。
二是一份时间出售n次,比如作家。
三是购买别人的时间出售。比如创业和投资。
对个体而言,所谓"进步”.就是逐步学会并使用各种个人商业模式,然后想办法优化每一种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能够熟练地运用这3种个人商业模式中的任何一种,甚至能够熟练地组 合运用它们。
六、优化第一种商业模式
第一种种商业模式是:出售自己的时间。那如何优化自己的商业模式呢?
一.想办法提高单位时间售价。
普遍方法是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如研究生、博士
社会职业需求强,如医生、律师
二.提高时间销售数量。
在时间交易市场上,会出现磨洋工和喊高价的员工,这类人不关注自身成长,只关注自己的估值,但是估值不是真正的价值。长此以往下来,买方可以选择不继续购买你的时间,你也要重新回到市场上,将自己的时间"挂 牌出售”,通常表现为重新找工作。想象一下,看看30多岁的人回到人才市场重新找工作有多难就明白了。
作者书中还给出建议,作为时间出售者,不应该关注“价格”,因为它只是“估值”;而应该关注“价值”,而且必须是"不断增长的价值”。
从"应该更注重价值而不是估值”这个基本事实出发,我们已经推导出 “我们应该关注且只关注自己的持续成长”这个结论,从而可以继续摸索更好的优化方法。所以,你最好,事实上也必须,关注且只关注自己的持续成长。
提高效率的办法:串联、并联。
上班的人分为2种,一种是给老板打工,一种是给自己打工。
而“变成另外一个物种”的重要方法之一竟然如此简单:把自己变成一个“给自己打工的人”。
给自己打工的人他们是把时间出售了2次,一次是出售给了老板,赚取了薪水。一次是出售给了自己,赚取了成长。
七、优化第二种商业模式
第二种商业模式(即,"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
作者提出:出书。
作者出书用“产品思维” 去考虑销售问题。比如他的出发点是:就算我不是很厉害,那我的书能不能卖得很厉害?
作者找出核心卖点:一是满足用户‘刚需’,二是满足他们以为的刚需!
所以即便他是教阅读和作文的老师,他出的第一本书是“核心单词”---虽然不是他认为的刚需,但是它是消费者心里真正以为的刚需。第二本是:作文范文书。但是他上课从来不讲范文,他认为作文课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的。
《把时间当作朋友》中,作者给出了一个逻辑上简单却又严谨的解决方案:
时间是不受任何人控制的;管理时间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管理自己才是可能的;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八、优化第三种商业模式
在3种个人商业模式里,级别最高的是第三种,即,"购买他人的时间再 卖出去”。
能被批量销售的时间更值得购买——它们实际上无比廉价。
因为“更 大规模的销售”意味着“更大规模的认可”。
作者指出:把时间花在哪里才最划算?
答案是把时间投资到自己的成长上最划算。在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中,个体的价值决定了时间的价格(估值)。
极为重要的因素是绝大多数人根本想不到的:
若你笃信自己将来能赚到的钱(成长的重要指标之一)的数值变化会像 复利曲线一样,那你就能明白:在早期,无论费多大劲攒下来的钱,都 只不过是“小钱”,一二十年之后,那一点点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另一个版本。
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正在这么做——把自己有限的脑力花费 在那些“鸡毛蒜皮”上。
时间和精力都具备排他性——用在这里,就不能用在那里;用在那里,就 无法用在这里。这就是绝大多数最终在某个领域成就非凡的人都显得有点"弱 智”,甚至看上去“生活不能自理”的重要原因。他们关心的不是生活琐事,而 是那些更重要的事——其中必然包括自己的不断成长。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常常是“物种” 之间的差异——否则差异怎么会那么大呢?
逻辑非常清楚了:
>既然——你的目标是"终有一天不用再出售自己的时间了”。--财富自由即时间自由
>那么-一你的行动就应该是“想办法合理地逐步减少自己出售时间的数量。
>所以——方法就是“在能用钱换时间的时候尽量用钱换时间”。
= >进而——将省下来的时间全都“投资”到自己的“持续进化”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