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好作品,一定是说出了观众想说又说不出的话。
今天要聊的是《一念无明》,一部成本200万、拍16天、拿下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的电影。
亲情、孤独与救赎,这个话题观众并不陌生,本片从精神病患者切入,角度可以说非常独特。
前方剧透预警,非战斗人员请撤离!
经过一年的治疗,患有躁郁症的男主阿东(余文乐 饰)从精神病院出院,由当司机的老父亲照顾。阿东在入院前一直在照顾患病母亲(可能是风湿疼痛+歇斯底里),不愿送母亲去养老院,再加上为了还房贷,借来巨额债务却炒股亏空,与未婚妻发生激烈争吵并分手。
种种压力导致阿东患上了躁郁症,在帮母亲洗澡时,发生了拉扯与碰撞,母亲最后死在卫生间。由于患有精神疾病,阿东被判无罪,但背上弑母罪名。
亲情——孤独——救赎,这是本片的线索。对阿东一家四口来说,每个人都在这条线上做出不同的选择。
对阿东来说,亲情是冷酷枷锁,也是救命稻草。在母亲偏爱、父爱缺失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父母所有的爱都给了弟弟,他渴望被爱、被需要、被认可,坚持照顾疾病缠身的母亲,却换不来一句感激。亲情带给阿东巨大的孤独,组建家庭的梦想也因此破灭,最终他与父亲在天台拥抱,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救赎。
阿东的父亲自卑又自傲,在外威风,却非常害怕被老婆训斥无能,干脆远赴大陆,一走了之,除了寄钱回家,对老婆生病不管不顾,这是他顾家的方式,却换不来妻儿的谅解。每次出去跑车,他都是孤独的,他的老婆觉得他无能,他的儿子怨恨他,他经常看些幼稚的书来派遣孤独。对于家里,他经历从逃避到面对的过程,父亲的角色慢慢饱满起来。
弟弟阿俊脱离了原生家庭,已然是成功人士的他,拒绝回到底层,他一次次拒绝看望患病的母亲,更别说接她去美国,他需要与原生家庭保持距离,哥哥发病让他在社交网络被频繁@,他首先想到的斥责而非关心。虽然父母把爱给了他,但亲情对他来说无疑是冷酷枷锁,是上升道路上的阻碍,没有任何意义。
阿东的母亲是个既可怜又可恨的女人,丫鬟命却得了公主病,金燕玲的表演堪称惊艳。怪老公无能,儿子无用,歇斯底里,要死要活,任何人与之相处久了可能都会崩溃,久病无孝子,古语讲得真是一点没错。她永远自我为中心,虚荣骄傲,自我麻痹,典型的自恋型人格,无法适应环境改变,俗称作死。大儿子和丈夫都无法理解她的孤独,也无法给予她想要的生活,她唯一的救命稻草是她极度宠爱的小儿子,他却似乎把她看成毒药。
片子有N处细节,导演处理得特别到位:
1、老父亲(曾志伟 饰)接阿东回来住前,在枕头下塞了一把榔头。他们住的房子叫劏房,是真正的蜗居。在这么狭小密闭的空间,不安与压抑围绕着这对父子。后来,阿东发现榔头,精神几近崩溃。
2、关于母亲的死亡,导演并未拍摄卫生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用声音来传达发生了碰撞,并反复呈现卫生间里流出的一滩逐渐扩散的血,告诉观众阿东可能跟观众一样,不清楚到底是自己忍受不住压力杀了母亲,还是他因为躁郁症发作而杀了母亲。
3、阿东出院后找到了未婚妻,并相约第二天见面,在出门前,阿东开心地打理着自己的头发,此时,电视新闻里播放着好友炒股失败跳楼的新闻,阿东内心深处紧绷的神经被再次触动。
4、阿东的未婚妻表面上说自己过得还好,并带阿东去教会,她到台上痛陈阿东给她带来的苦难,让她背负巨额债务,梦想生活沦为泡影,但最终还是说要宽恕他。本以为能破镜重圆,她的一番话,却成为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5、片中有两个众人拿手机拍摄阿东的情节。
第一处是阿东参加好友婚礼,新人在台上动情讲述爱情故事,台下宾客却自顾自狂欢,根本没人在听,他上台斥责,众人并无反省之意,只顾拿手机拍下,并说他是精神病院出来的,连好友也出面阻止。
第二处是他精神接近崩溃在超市吃巧克力,希望自己稳定情绪,不要做出格举动,围观路人拍下视频在社交网络上传播,经常拜托他父亲照看小孩的邻居也故意躲得远远的。
6、在得知阿东患病弑母之后,邻居举手决议阿东父子搬走,尽管老父亲辩解儿子不是故意杀人,希望大家不要落井下石,然而并没有用。
7、阿东父亲是一个长途汽车司机,90年代在大陆跑车,威风凛凛,却总是遭到老婆的训斥,并在老婆疾病缠身之时选择逃避,以至于他在面对阿东质问时无言以对。而这次面对阿东,他却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在开车休息时,认真看起关于抑郁症的书。
8、阿东的弟弟是一个留学国外、学业有成的成功人士,这个角色只出现在电话中,每次都拒绝回来探望母亲,也怂恿父亲把哥哥送回精神病院,并说钱不是问题。
9、阿东的母亲总是在幻想过去的美好,渴望过上高贵优雅的生活,却身患生理与精神疾病,惦记远在美国的小儿子能接她去美国,却每天只能面对阿东这张令她厌烦的脸,还一直骂他扑街仔。
10、全剧唯一愿意与阿东亲近的是邻居小孩,他愿意与阿东浇花,聊天,让阿东教他如何钱生钱。他主动在天台找到阿东,却被邻居们误会阿东要对他不利,被教训了一通不要接近阿东。
当然,这些细节不仅仅是讲述亲情的,炒股,房贷,人言可畏,底层人民的生存环境,普通人的中产梦,时代变迁下的人物命运,甚至,精神病与正常人有时只是一线之隔,而我今天想重点谈亲情。
片子讲述的是发生在香港的故事,却让我想起了三个故事。
故事一:小时候,经常看到一个男孩,他比我大几岁,总是被禁足,他大哭大闹,然而都是徒劳。有人告诉我,他患有羊癫疯(癫痫),可能会随时口吐白沫,倒地不起,我亲眼看到过一次,吓得不轻。长大后我很少看到他,听说他被送进精神病院。有人去看望他,他说,我没有精神病,我知道只是你们怕麻烦。再次听到他的消息,他已经过世了。
故事二:亲戚家附近有户人家,他们家的房子是周围最破的,女主人不知为何患上精神病,会爬到别人家阳台搞破坏,甚至还有暴力倾向,我被叮嘱大白天也要关窗,否则很危险。丈夫把她送到精神病院,她又偷跑出来,她说精神正常时会想孩子,又怕发病打他们。邻居们全都希望她回医院。
故事三:念高中时,我妈跟我说,隔壁村有个男孩去美国留学,就再也没有回来,父母为他付出一生心力,非但没有换来荣华富贵,连儿子的面也见不到,可怜!这个男孩真是忘恩负义。看到电影的阿俊我想到了他,一个好不容易跨越阶级的人,这份亲情对他来说是有多沉重?
我不清楚他们遭受了什么创伤,我也无法想象他们给家人带来多少负担与伤害,在中国有多少这样的人正在承受这种孤独。对病人来说,亲人的关爱可能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失控的局面与反复的失望,最终会变成绝望,成为冷酷的枷锁。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有句话:我们活着,同时在孕育死亡。
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有些孤独,是无法得到救赎的。无论什么真理、诚实、坚强、温柔都好,无法治愈,就算同理心再强的人也无法体会。我们焦灼,痛苦,流泪,不明白上天为何如此残忍,但上天听不见我们的祈祷。生而为人,我们能改变和控制的事情不多。我们并不知道如何爱一个人,也不知道爱得对不对。我们讨厌别人总是说“为你好”,但自己却又扮演起这个角色。
关于片名,导演说:
片名我自己也想了很久,这不是一个容易记住的名字。我和我女朋友写这个剧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到现在差不多也三年了,一开始就叫它《一念无明》。
“无明”的意思就是看不见,看不清楚,“一念”的名字就是取自佛家的说法“一念代万念”。你一个念头,后面还有一个,后面还有一个,你第一个念头看不清楚,然后做的事情都不是很精确。
他们都是爱对方的,他们都不是外人,电影里面我自己觉得没有外人,所以他们互相伤害的时候就是“无明”的,看不清楚他真的要做什么。
借一个制片人的话:这就像我们真实的生活,很了不起。
图片源于豆瓣,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