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 日下午一点零四分。呷哺火锅店。
一位妈妈冲着她的女儿喊:“你不要闹我好吗!”
她的看起来六七岁的女儿坐在我的旁边。
在过去的二十分钟里,她可爱的女儿,先是把我桌子上的餐垫纸抽去叠了手工,然后晃动椅子磕了我的胳膊肘,继而在我旁边和她的奶奶视频,大呼小叫。
而这位妈妈熟视无睹。
我一边无奈地忍耐着,一边想着赶快吃完。
终于让我不耐烦的,是小姑娘再一次扑到妈妈腿上的时候,她的妈妈冲着她大叫:“你不要闹我好吗!”
这句话无疑打破了我对这位妈妈可以对她闹腾不止的女儿稍加约束的幻想。显然这位妈妈对孩子的管教标准是孩子是否打扰了她自己。只要孩子不要吵闹她,吵闹其他人是无所谓的,难道你嫌弃你的孩子吵闹,别人不嫌弃了。
我扭过头去看了一眼,那孩子继续在闹腾,那妈妈继续在吃饭。
我微微摇摇头,继续吃饭。
呷哺新装修的吧台桌,座椅和座椅实在离得太近,终于,这娃再一次撞到我,导致我把本应磕在牛肉盘里的鸡蛋一半流在了桌子上。
我“啊呀”的轻呼,本以为会引起这对母女的注意,没想到,小姑娘好像没有察觉到她撞到了我。而她妈妈就更别提了。
我终于熬到那位妈妈吃完了。她叫了服务员想用刚抽到的饮品券兑换一杯饮料。等待的时候,她不小心把手里的饮料洒在了女儿的鞋子上。
她的女儿像是被触发了什么开关,当时就大叫起来。甚至抓过杯子要把饮料倒在妈妈的鞋子上。
于是,这对母女吵了起来。
请允许我,还原一下母亲当时对孩子说的话。
“我已经和你道过歉了,我没见过你这么蛮横不讲道理的人,你这是报复你知道么?你在报复我么?你做错事情的时候妈妈是不是也可以报复你?”说话的分贝完全不低于她刚才大呼小叫的女儿。
我有些错愕。这样的教育,我第一次见,既没有关注女儿的情绪,也没告诉她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反而把自己的情商水平拉到和孩子一条线,和孩子一样不讲道理。
难道这个时候不是应该向孩子道歉,并且教她包容别人无意的过失么?不是应该教孩子友爱和善良么?一个成年人和自己的女儿在公共用餐场所吵起来是怎么个意思?
妈妈和孩子吵完了,那孩子瞪了她妈妈一眼,扭过头来,一把抓过我面前的餐巾纸,旁若无人地脱下她的小凉鞋,擦起来。
我真的生气了,怒视着她的妈妈,她的妈妈也发现了我在看她,也看着我。
呷哺是一家半自助的火锅店,餐巾纸是需要到餐台自取的,她的女儿一把抓去了我取好的,就意味我要再去取一次。而一个人出来用餐,离开餐位意味着我要拿着一应物品,实在不便。更何况这么随便地从别人面前拿东西,实在是太不礼貌。
然而对视足足两秒钟之后,我收回目光,不是因为我怂了,而是因为这位妈妈完全不知道我为什么看她。
在我们对视的两秒钟里,我是想过劝告和讲道理的,但是最终没有开口。
第一是我不想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妈妈的不是;第二是小孩子吵闹确实不是什么大事;第三我怕争论起来影响其他食客用餐,我觉得哪怕我占据了大部分道理,这位妈妈也很有可能为了一时颜面以孩子还小、我太苛刻来和我争吵。
最后一口肉塞进嘴里,我拿上东西,转身离开了。
我是可以理解小孩子比较闹的,我们小时候也比较闹。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因为比较小,所以自制力也差了些。在公共场所吵闹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即便家长制止了,也多半坚持不了多久。
但是做不到和不知道怎么做完全是两回事。那位妈妈,从头到尾都没有告诉她的女儿,在公共场所是不应该吵闹的。从头到尾都没有顾及周围人的感受。
她和她的女儿一样在公共场所大呼小叫,一样毫无礼貌。
当我看着她的时候,她一脸“看我干嘛?”的表情让我觉得她甚至连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女儿做错了什么。
可见,孩子是家长的镜子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我开始为这位熊孩子担忧。一个可以在用餐场所旁若无人脱鞋的小姑娘,一个大呼小叫毫无礼貌的小姑娘,一个什么都理所当然的小姑娘,我不知道她将来会长成什么样。
礼让的行为值得倡导,但是不能强求,那么相比之下不干扰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低底线了吧。
父母是孩子的指路明灯,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越自己,如果不能一路引领那么至少在方向上要下些功夫吧。
大部分父母先放弃了自我的修炼,然后期待孩子青出于蓝,我觉得这简直荒谬不堪。因为父母停止了进步,对自己没有更好的要求,于是孩子也学着不求上进;因为父母不要求自己却要求孩子,所以孩子也学着苛责别人……
走出火锅店,我内心并没有对孩子有任何的埋怨,反而有些疼惜。长此下去,若干年后,恐怕她要为妈妈今日不曾管教买单了。
我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这位妈妈可以多读读书,多看看报,多提升提升自己的素质。哪怕是为了这个可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