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听别人提到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也知道他是个大文豪,但我从未读过他的只言片语。最近刚看完Yann的《Life of Pi》(译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迅速翻看毛姆的这本名著,期望能再与朋友谈话时不再词穷。
《月亮与六便士》主要讲一个证券交易商因为迷恋绘画,抛家舍业,最后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地方终老的故事。我在看的过程中,感到很是煎熬,内心总有不耐烦,但每次想到毛姆的名气就忍了再忍,生怕错过大文豪的经典之作。从第一行字到最后一页,完本看完之后,我的感受只有“失望”二字。
因刚读完《Life of Pi》,也恰巧这两本书的叙事结构几乎完全一样,就总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两位作者的行文和写作技巧做比较。
《Life of Pi》是加拿大作家Yann很有名的一部小说,曾被李安导演改编为一部卖座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与电影的剧情很类似,记述一个海难幸存者Pi如何幸存下来的故事。Pi对作者讲述了两个故事版本。一个是Pi与一只孟加拉虎如何在一艘救生艇上共处而幸存的温暖故事;另一个是Pi在一艘救生艇上杀死法国厨师并食其肉而活下来的残忍故事。
《月亮与六便士》与《Life of Pi》的叙事结构都采用作者我采访当事人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且在行文中偶尔会用作者我的角度去描述采访过程或者著作过程的感受,有种电影双线叙事的味道。两本书的叙事结构虽相同,但技巧的娴熟运用却有很大不同,毛姆显得稚嫩,Yann显得娴熟又老练。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作者我,用很刻意地方式去讲述故事,显得“假”,自己的评判也显得多余。毛姆在故事讲述中,只要碰到一个知情者讲述画家的生前故事,就立刻用大篇幅描写知情者的外貌和举止。不知毛姆这个导演在讲述什么故事,到底谁是主角,满眼的人物让读者有“出戏”的感觉。书中的主要人物画家也没什么人物转变,从刚开始的证券交易商变成流浪画家后,一直就是种玩世不恭的调子。画家不懂人情世故,自私,无爱,只喜欢自己的绘画,一直到死。当然毛姆的人物描写是很有功底的,每每都是好大一页,但过于刻意,特别像学生时代写作文的节奏:现在该人物描写了,所以就大书特书,然后再跳开继续介绍情节发展。唯一让我觉得最深刻的描写是结尾处画家的土著妻子将画有完美壁画的房子焚毁,以及画家孩子罗伯特(前妻所生)所说的一句评价:“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
这个结尾,让我对毛姆的著名有了一丝理解。
毛姆生于1874,卒于1965。Yann生于1963年。在毛姆那个年代,可能是他开创了将作者我放进故事中的一种叙事结构,而在行文的过程中,又不时跳出来讲述作者自己听到故事的感受,让读者有电影中双线叙事的感觉。从他们的生卒年上判断,我有理由猜测Yann受到了毛姆的影响,但技巧更加娴熟。当然,因时代不同表达也不同,技巧当然是随着时间维度的增长而变得更加娴熟。而我心目中的文豪大师维克多雨果所著的《九三年》,放在现今依然傲视群雄。
所以我冒昧地下个结论:如果忽略时间的维度,单纯比较作品的优秀,我个人觉得,毛姆的作品可能不是阅读的最佳选择。
某人又在推荐我阅读《刀锋》,沉默了一下,我写下了以上这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