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想法由来已久,想必每一个经历过高考失败的人看着自己的同学都是各种“985”,“211”之时都会想着我原本也应该是一个“名校生”,特别当你还是一个在全省前几的高中毕业之时。每当朋友圈泛滥各种名校优越之时,时常戏称“遥想本渣当年,也是准北大清华的,只是高考一不小心考少了几十分而已”。
依稀记得当年查完成绩时,班主任的来电:
“考得怎么样?”
“没考好,考砸了”
“过重本线了么?”
“差两分”
“啊,这样啊,复读吧。”
“……”
但是总觉得自己是块名校的料,要是给多自己一次机会,一定能考过去的。但是又不想要复读这么极端的方式,相信很多人没考好也不会选择复读绝大部分原因就是不想再重温一次高三。这个时候,对于自己来说,考研就变成自己再一次的机会,而且还是一个“缓刑”。
曾经听别人说过,如果大一备考,那么你将可以出国;大二备考,清华北大;大三备考,重点高校;大四备考,自求多福。那么像我这样大一入学就默默跟自己说,你是要考研的人,要好好学习,你要比别人都要努力,才能最后考过去,追上你曾经的同学们,那些在北大清华的天子骄子们的,似乎比别人轻轻地走快了一步。
可是话说得多了,首先不是去做了,而是先信了。信了自己已经在坐在研究生小班的课室里听着大师们的真知灼见,信了自己在实验室里做着也许是下一个伟大发现的科学实验,信了自己已经成为了当年高中那群人中学历最高的人,这些画面都曾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或许有人说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白日梦,但是梦里的画面确实很打动人,很让人向往。也因为这些诱惑,自己才有着一直想要继续努力下去的欲望和付出。
而且看起来似乎自己一直为了这个目标努力着,付出着。大一入学自己就傻乎乎的跑去找老师问如何才能考上研究生,老师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只能跟我说句“先多读点书”。自己跑去逛各种考研的论坛,希望提前了解研究生的方方面面,知己知彼。每次要求写自己的职业规划,都默默地写上“考研深造”。买各种晦涩难懂的专业书回来,想着趁自己大一时间还很多的时候,好好专研。现在想想,真的为当时买的4开全英学术著作(仅翻了几页)感到莫名的喜感,这是脑子进了多少水才做出来的决定。
可是漫长的大学总会慢慢磨平自己,你开始为社团活动而奔波,今天一个策划,明天一个活动,起早贪黑的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你还需要准备专业课的学习,课堂展示,实验,论文等等,慢慢地你就满足于应付,满足于飘过,甚至还曾沾沾自喜自己一个中午看完微积分并飘过,引以为豪。还有那些爱好,你要去打球,玩游戏,看片子,并且花费时间去训练去比赛。对了,还要去谈一场感天动地的恋爱。想一想,自己的大学确实是完整的,拍过拖,挂过科,逃过课,下过乡。
而考研这个曾经你幻想过的,想为之奋斗和努力的伟大目标却早已抛之脑后,回过神来已然已经大四,进入了“自求多福”的时代。自己开始制定计划,一轮复习,二轮复习,冲刺期要做什么,挥挥洒洒一个完美的复习计划就搞定了,并且马不停蹄的开始买参考书,有钱的开始报班,没钱的也想方设法地找到各种资料。万事俱备,只欠开始。
导师曾经分享过当年自己考研的感受:“聚会,不去;生日,不去;班级活动,不去;毕业游,不去……,那么你考研绝没有失败的可能。”道理谁都会说,可是都不曾做到,当自己一个人独自在图书馆、饭堂、宿舍来回奔波的时候,头30天你会觉得非常充实,觉得生活充满的激情,觉得自己绝没有失败的可能。到第二个30天来的时候,你会艳羡舍友收到实习工资,各处浪各处飞,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选择对了。而当最后的30天来的时候,成功熬过上一个阶段的人会开始慢慢恢复自信,继续走上打鸡血的日子,反之,开始自暴自弃,并且惶惶不可终日,坐在图书馆里心如刀割。
很可惜,我就是后者,曾经立下的flag成为搬起的石头,收到的每一份的考研祝福就像一次次砸在自己的脚上,鲜血直流。你会为一份份的祝福而感动,而愧疚,而痛苦。如果说曾经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考研就是一个人的朝圣。毕竟这是你自己许下的目标,跪着你也要向前走。
我想对每一位跟我一样的后者说,虽然我知道这场战役已然没有胜利的可能,甚至跟我一样考虑过要不直接弃考算了。可是我还是想坐在考场上,动笔,写下自己认真记过的并仍然记得的内容,每一分都是证明你曾经想要为之付出的努力。我仍然记得为了提高英语看过1000多篇文章,为了政治,啃下了晦涩难懂的各种术语,为了专业课,反复去读那一摞摞的专业书,虽然我没能坚持下来,但是我仍然努力过。
想对那些想要考研的后来者说,先想清楚你考研的理由,然后找个伴吧。
2016年,基本上一整年我都是在准备考研这件事情,很可惜自己并没有坚持走下去,给自己写下自己这篇考研的心路历程,算作对于自己过去一年的总结,既是结束,也是开始。
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将结束的时候,偶然的机会,收到了面试邀请,也算是给考研后迷茫的生活留下了一丝光明的前景。
2017年,或许也会像很多人一样奔波于求职,或许会像很多前辈一般终于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毅然走向二战的道路,未来仍然可期。
也谨以此文,作为我在简书写作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