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
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在玩古诗词?有些人说古诗词很难,主要是难在哪个地方?
很显然提问题的人对现代诗和歌词没有看法,主要的疑问是在于“古诗词”。古诗词是什么?中国的古诗词就是指古体诗、近体诗和词牌。古诗词和现代诗词(现代诗、歌词)的根本区别在哪?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古诗词应该早就被扫进故纸堆?
古诗词和现代诗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语言系统。
诗词是语言之上的精华,提炼语言,表达感情的文学作品。现代诗词是,古典诗词也是。只不过古诗词是文言文基础上的韵文。和普通文言文相比更有节奏感,意境营造更加虚无缥缈。所以,玩(无贬义)古诗词的人首先得文言文基础不错。
而近代以来的白话文记录模式和文言文作为古代语言记录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即便文言文和如今的普通话所使用的汉字同一个字库,新现代人的思维并不愿意再以文言文的方式思考。
那么为什么还有人创作赏析(玩)古诗词呢?
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文字没有发生异变,千百年来固有的各种文化意象也没有消失,我们只要学历史,还是无法避免地要面对文言文——这种记录我们几千年历史的文字形象。而且,文言文教育的低龄化,让我们要读懂文言文也没有那么难。
经历了人生和岁月的消磨,那些隐藏在文化历史中的诗歌终究会放射光芒,吸引着一部分人精神的回归。
对传统古诗词的喜欢、热爱、学习、创作、交流的热情正由此而来。
当然,这也只是一部分人,这和另一部分人去国,选择用他国语言交流、感叹世界文化的广阔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有一部分人选择流浪,而喜欢古诗词的人选择回归。
这其中,没有对错,只有喜欢。
有人说古诗词很难,难在哪个地方?
对外国人来说,难在方块字。
对中国人来说,难在静心。
对中国人来说,只要受过高中以上,甚至初中以上的教育,吟诵、理解古诗词并没有多大的难度。特别是盛唐诗歌,以简洁、直白、意境悠远为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何难之有?
有些相对来说没那么直白的诗词,也不过是难在诗词背后的故事。诗人为什么要那么写?他当时是个什么境况,他引用了哪些典故?他到底要表达什么?其实,这和作文阅读理解没有什么不同。唯一横在我们和诗人之中的隔阂就是文言文诗词中特有的一些“诗家语”,也就是异于平常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多读、多记、多问逐渐掌握,就能很自然地理解诗人心中所想,和诗人形成通感,从而透彻理解诗词作品。
对“诗家语”的理解会难过英文阅读理解吗?不会的。
我知道很多朋友肯定第一反应就是难在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是用来创作近体格律诗的音韵规则。我们只要不学写近体格律诗,完全可以抛开不管,写一些音律起伏,意境为先的古体诗,像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些都是不守平仄格律的古体诗,哪一首不流传千古?
一定要学习格律诗,那就要静下心来学习平仄、押韵、对仗以及绝句、律诗的基本平仄格式。选择了近体诗,就选择了咬文嚼字,也就选择了对诗歌音律完美和意境营造相结合的高难度修炼。
但是,只要静下心来虚心学习。平仄格律总不会难过数理化,只不过数理化可以给你饭碗,而平仄格律和写得一首好诗不行。这种没有可见好处的修行尤其需要静心。
中国人要学好格律诗词,难就难在要有一颗不计得失,真心喜爱的心。
在这里跟点赞评论的朋友说声抱歉。因为个人喜欢简书平台的编辑器功能(随写随存),所以一直在这里压稿,但是除了每天更新一篇之外,并不看简书。而且在这里的更新频率远低于其他平台。原本打算就这么一直更新下去,但是被推送到平台内大号洗我稿的文章,投诉也没有任何反馈。就觉得很没有意思,本来就是出于简书老人的一种那么一丝丝情怀在这里发文,很多老朋友全都走了。现在这种平台做法对我们这些专心写文章的人来说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了。
所以很可能某天就不再公开更新了。
在这里和一直在看我这些垃圾文字的朋友说声抱歉,虽然也可能想通了无所谓,继续每天发一篇。但是如果某一天不发了,不代表我没写,只是彻底懒得维护这边罢了。
天涯长远,山水有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