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雕的自语,顾城这首诗让人不饮自醉

周末去书店,看到新版的顾城诗集,我毫不犹豫买了一本。顾城的诗美好空灵,非常有意境,早在大学时就非常喜欢,有些短诗至今还能背出。再次品读,我期待着与故人重逢般的喜悦和美妙,而读到《花雕的自语》时,我简直要惊呼出来了。

《花雕的自语》是顾城在1980年4月,特意为花雕酒写的一首诗。诗很长,读来就跟花雕酒一样,芬香绵长,令人陶醉。全诗如下:

《花雕的自语》

相传:花雕是新婚之日埋下,到花甲之年才开启的烧心美酒。

我的穹庐完满而光润

贮藏着火和泉水

贮藏着琥珀色的思念

诗的汁液,梦的沉香

朦朦胧胧的乞求和祝愿

这记忆来自粘满稻种

粗瓷般的反光的稻种

来自土窖,紫云英的呼吸

无名草的肤色

帆影和散落在泥土中的历史

在一个红烛摇曳的时刻

我被掩埋,不是为了

追悼,而是为了诞生

这是季风带来的习俗

也是爱在人间的秘密

我听见落叶,犁掘,夯声

听见蝉和蛹的蜕变

听见蚯蚓和鼹鼠的抚问

(它们把我设想成为一枚古岸上巨大的圆贝)

然而,我的创造者

那排门和腰门的开启

柴的破碎,孩子的铃铎

渐渐加重的步音,回忆

我都无法听见

渴求,在渴求中成熟

像地下的根块

一一被阳光遗忘,缺少喜色的果实

在无法流露的密封之中

最醇的爱已经酿透

我幻想着昏眩的时刻

白发和咿呀的欢笑

我将倾尽我的一切呼唤

在短暂的沉寂里

溶化星空和蓝空。

相传:花雕是新婚之日埋下,到花甲之年才开启的烧心美酒。

我的穹庐完满而光润

贮藏着火和泉水

贮藏着琥珀色的思念

诗的汁液,梦的沉香

朦朦胧胧的乞求和祝愿

这记忆来自粘满稻种

粗瓷般的反光的稻种

来自土窖,紫云英的呼吸

无名草的肤色

帆影和散落在泥土中的历史

在一个红烛摇曳的时刻

我被掩埋,不是为了

追悼,而是为了诞生

这是季风带来的习俗

也是爱在人间的秘密

我听见落叶,犁掘,夯声

听见蝉和蛹的蜕变

听见蚯蚓和鼹鼠的抚问

(它们把我设想成为一枚古岸上巨大的圆贝)

然而,我的创造者

那排门和腰门的开启

柴的破碎,孩子的铃铎

渐渐加重的步音,回忆

我都无法听见

渴求,在渴求中成熟

像地下的根块

一一被阳光遗忘,缺少喜色的果实

在无法流露的密封之中

最醇的爱已经酿透

我幻想着昏眩的时刻

白发和咿呀的欢笑

我将倾尽我的一切呼唤

在短暂的沉寂里

溶化星空和蓝空。

这首诗,顾城幻化成了花雕酒,他为爱痴狂,向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天籁世界。据说,顾城写诗很少伏在桌案上,而是在枕边放个小本、放支笔,迷迷蒙蒙中飞舞出来的形影、景象、演绎、思绪……组合成一个个词汇、一个个语句和一个美好的世界。我不由想,《花雕的自语》也是这样的方式创作出来的吗?在酒香袅袅中,爱情的忠贞、美丽的传说,这一切,像春天湛蓝而温暖天空中一只凌空的飞燕,始终在顾城的脑海里盘旋。也许是在心里酝酿太久了,他的思绪如花儿般飞舞,一行行诗句笔下汩汩流淌。

“诗的汁液,琥珀色的思念,爱在人间的秘密……”当年顾城忘情陶醉其中,他肯定没有想到,多年以后,一位同样与花雕酒有不解之缘的绍兴女子,也被他笔下的花雕深深打动。

绍兴地处江南,不仅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秀美的风光,更孕育出一种适合江南人性格的酒。这种酒既不是性情火暴的老白干,也不是浑浊暧昧的米酒,更不是紫红色的葡萄酒,而是琥珀色的黄酒。昏暗的咸亨酒店里,一袭长衫的孔乙己站在柜台前,一碗温黄酒、一碟茴香豆,慢慢体会着其中的意境……这大概是很多人在提到绍兴黄酒时脑海中出现的第一反应。绍兴黄酒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它酒种颇丰,按制作工艺分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香雪酒。花雕酒是绍兴黄酒的一种俗称,因其酒坛外面绘有五彩雕塑装饰而得名。品质好的花雕酒,酒坛内装的一般是绍兴加饭酒,放在地窖或酒库中经过多年储藏而成。女儿红、状元红都应该算花雕酒的一种,也是一种俗称,是从古代生活习俗演变过来的。

但凡美丽事物,都有故事。花雕酒传说很多,顾城诗中描述的只是其中一个,而《花雕嫁女》传说最具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当地风俗。中国晋代上虞人稽含在《南方草木状》进行了详细记录:“南人有女数岁,既大酿酒,侯冬陵地竭时,置酒罂中,密固其上,瘗陂中。至春潴水满,亦不复发矣。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其味绝美。”那些埋于地下的陈年“女酒”,酒坛是雕刻绘画过的,故称“花雕”。女酒花雕是家中女儿出嫁时宴请美酒,是家中女儿长大成人的见证。饮花雕之际,乃嫁女之时。自古浙江绍兴一带,这个习俗就这样长久沿袭着。女儿出嫁了,酒作为陪嫁,恭送到夫家。按照绍兴老规矩,从坛中舀出的头三碗酒,要分别呈献给女儿婆家的公公、亲生父亲以及自己的丈夫,寓意祈盼人寿安康,家运昌盛。在这个故事里,花雕酒蕴含的是父母对出嫁女儿的一种深情,一种期待和一份美好的心愿。

对花雕的记载,历史和传说不一,但见证了人们对它的喜爱,历代名人墨客也为之倾倒。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住东关古镇时,品饮花雕酒后写下了著名诗句“移家只欲东关住,夜夜湖中看月生”。绍兴花雕酒确实很好喝,酒性柔和,酒色橙黄清亮,酒香馥郁芬芳,营养成分也非常丰富,是被中国酿酒界公认的、在国际国内市场最受欢迎的、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名酒。而它的酿造技术也堪称天下一绝,是祖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农历七月做酒药、八月做麦曲、九月做酒酿,冬酿春榨最忙碌,“缸边冻得十指僵,换来开春黄酒香”,从一粒米变成一滴醇香的美酒,是一代又一代酿酒工匠的心血和付出。都说,凡神物皆灵品,皆是天地之造化,万物之神灵。绍兴黄酒正是一个极好的佐证,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造就一方物”的应验。

秋风起,月初妆,花先着酒香。秋意浓,人相望,把盏话家常。现暑气退尽,天安人闲,更想喝酒了,尤其是陈年的花雕。斟一盅,慢啜细品,在氤氲香气中体会其中的意境。你会发现,花雕是温柔的,它更是韧性十足的,象柔和的丝绸,一层一层温柔地缠绵浸润,不知不觉中沁入心脾,深入骨髓,早在醉酒之前,人已经醉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29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9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57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35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5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0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06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2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64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4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1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