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沈大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品读泰戈尔作品,走近作家。
为此,留下了稚嫩的“赏析”作业——
花的学校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它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它们的老师是要罚它们站壁角的。
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它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你没有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我自然能够猜得出它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它们也有它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翻译:郑振铎)
放飞希望,编织花的学校——《花的学校》赏析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花的学校》就是印度作家泰戈尔写的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欣赏完这首诗歌,让我们顿生新奇、有趣,仿佛走进了美妙的童话世界。细读这首诗,让人的眼界变得宽广,让人的心胸变得开阔,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的美好幻象之中。这也正是这首诗歌的魅力所在。
这首诗共有四节。在雷云轰响,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的那一刻,绿草地上狂欢的是那一群一群的花。他们美丽活泼,他们无拘无束,他们的“突然跑出来”,着实让人有清新愉悦之感,更为大自然平添了一笔笔生命涌动的色彩!由此,接着作者把我们领进了花的学校,他们是关了门在做功课,他们是散学以前出来游戏的,他们是下雨才出来的。这些花孩子啊,那么调皮却不乏灵动的魅力。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时光,是我们所有的人都羡慕的,也只属于那一群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看,那树林中树枝在互相碰触,绿叶的萧萧声响,雷云拍着大手,他们是在欢迎这些花孩子们的到来啊,花孩子的到来,让整个世间万物都动了起来。不是吗?花孩子们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紧接着第三节,作者一连几个设问,道出了花孩子的心绪:扬起双臂,投向妈妈的怀抱。他们的家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啊,他们也有自己的妈妈啊。他们想家了?他们放学了?他们摆脱“束缚”了?
从诗歌的构思上看,一、三两节是对实景的细细描述,雨水的滋润、清新的口笛、树林中萧萧的响声,以及雷云的拍手等等,本就让我们读来富有韵味,充满无限遐想,然而二、四两节描写,把我们的思绪带得更远:地下是花的学校,天上是花孩子们的家,与星星相伴的家,地上是他们活动的场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空间。如此虚实相映,娓娓道来。全诗结构安排简介明了,四小节的安排相互依存,感情逐步升华。第一小节的描述,很自然把我们带到了花的学校,第三节的描述更富动感,花孩子是“冲出来”的,展现了一副五颜六色的画面,第四节的描述更是孩子的天性,花孩子们急急忙忙去享受这没有任何限制的生活,放飞永远没有禁锢的想象。这难道不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张扬个性,亲近自然,离开笼子般的教室,那是一个怎样的学校啊?
再细读,作者用拟人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触动我们的心灵世界,激发我们对花孩子的亲近感,花孩子的活泼、调皮。在作者笔下,花孩子们是那么富有灵性,那么富有童真童趣。泰戈尔不愧是伟大的“歌手与哲人”,整首诗宛如带着节拍的,带着韵律的体操。“花的学校”没有正面描写,但读完这首诗,就足够让我们想到。花孩子们与星星相伴,大地是他们的妈妈。花的成长离不开大地哺育,离不开这无穷无尽的养分,他们的学校有着足够的营养哺育着他们健康成长。
挣脱你慈爱的双手,让他们磕磕绊绊向前走吧,孩子们要出来活动啦……这是作者的愿望,也是天下所有孩子的愿望。放飞希望,放飞理想,让我们的孩子们自己去谱写自由的心灵世界。
又过了很多年,我参加某次考试,题目是“泰戈尔诗歌作品赏析”……
感谢那段时光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