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读到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书中写到,中华文明的主体是农耕文明,这种文明的基本意识是固土自守、热土难离;而海洋文明大多具有生存空间上的拓展性、进犯性、无边界性。
掩卷想来,难道这就是中西方世界差异的源起吗?
当东方世界仍沉睡在“安土敦乎仁”的理想国时,西方世界在海洋文明掀起的狂潮暴澜中,从漫长黑暗的中世纪醒来,一路高歌大踏步迈向现代文明。从哥白尼打破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开始,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牛顿建立了经典物理的大厦,麦克斯韦尔的电磁学为文明发展创造了不舍昼夜的能源,到了二十世纪,量子力学及相对论的提出,更将人类的视野扩展到广袤无垠的宇宙,小到夸克的微观世界。自然科学和海洋文明犹如一对双生子,不断推动着社会资源的快速累积和全球财富的暴涨。
反观我们的老祖宗们,纵然有过四大发明的辉煌,纵然有过《黄帝内经》、《九章算术》、《梦溪笔谈》之类的科技成果,但在农耕文化的意识形态下,入世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出世则以“致虚极,守静笃”为理想。农耕文化的守成中庸,贵粟轻商,使这些科技的星火被正统社会视为“奇技淫巧”,曾经的中华科技先驱者-方士们,沦落为炼丹修仙的江湖术士。
写到这里,大家恐怕说我在老生常谈,无非是落后就要挨打,中华当自强等等陈词滥调。
一年前读到尤瓦尔的《人类简史》,沿着海洋文明-工业文明到全球化浪潮的发展轨迹,貌似人类文明发展所创造的财富,真为人类带来快乐和幸福吗?
从这本书中解读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大到社会,每一次的财富集聚,每一次的资源分配,招致的种族战乱纷争,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极度透支,带来的基尼系数不断攀升,使人类乌托邦社会的理想越来越遥不可及;小到个体,现代人个体生存空间的被挤压,早已背弃日出而作而作而息的生态规律,在石屎森林呼吸着污浊不堪的空气。富可敌国者被金钱游戏奴役,中产者经历着天花板的困境,底层幻灭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
从刀耕火种的蒙昧出发,文明到底将把人类领向何处?是农耕文明的传承固守,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如被称为国民幸福指数最高的不丹;还是海洋文明崇尚的丛林法则,竞争进取,创新扩张,如曾称霸地中海的迦太基,拥有大西洋无敌舰队的西班牙,到今天的美利坚合众国。
然而不丹似乎并不那么幸福?而一向为西方文明领袖的美国,川普的上台让原本就不平静的世界,更多了几分不安定因素。
带着《人类简史》引发的疑问,捧起了尤瓦尔先生第二部惊世之作《未来简史》,他设想的未来是这样的:
人类追求获得永生;
人类追求保持幸福快乐;
人类直接成神。
咋一看,这不是人类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吗,但仔细想来,这里的人类是平凡如你我他的芸芸众生?还是《饥饿游戏》中位于凯匹特统治区的高等人?
尤瓦尔先生这部带有反乌托邦的书,显然没有第一部让人信服,对于人类的未来仍是语焉不详。
“不知生,焉知死”,孔老夫子教育我们,过好文青当下的日子,继续读词听歌练字,讨论人类未来的事情就交给超人们吧。
一天,儿子参加物理社活动回来,谈到他们正在制作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注:科普一下,高中物理书上介绍过,和光电效应一起说明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正常的实验结果是在屏幕上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然而如果在双缝前增加一个观测器,屏幕上只会出现一道条纹。
请教度娘,这次度娘给了我一堆更加语焉不详的答案,波函数坍缩,平行宇宙、隐变量、退相干性…..当然这一切的理论都发源于量子力学。抱着好奇心,涉足了这个陌生的领域。
一入量子力学深似海,与之齐头并进的伟大的相对论,有关宇宙起源的天体物理学等等,几乎推翻了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一般概念,展示了一个完全颠覆常识、超乎寻常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时空会弯曲;过去从未逝去,未来也已真实发生;宇宙并非是我们所感知到的四维,而是十维(或者说十一维),而超“弦”构造了宇宙这一美妙的乐章…..
幸而碰到一位会讲故事的男神 – 布莱恩格林,为一个仅存高中物理基础的我,打开了一扇其妙之门。(隆重推荐男神的《宇宙的琴弦》、《宇宙的构造》两本书以及他主持的《宇宙的构造》四部纪录片)
写到这里,大家恐怕要拍砖了,前面絮絮叨叨写文明的反思,怎么扯到量子力学,相对论去了,这两者简直风牛马不相及。
还真不是。借用朱清时先生的一句话,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就像爬喜马拉雅山,一个从北坡向上爬,一个从南坡向上爬,总有一天会汇合的。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的轴心时代,先哲们已提前踏上征途。在东方世界里,从集大成的道家出发,老子在函谷关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骑着青牛绝尘而去。原来,他已登顶,俯瞰着,等待着,直到二十世纪,波尔、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谔、贝尔、霍金这些自然科学的探索者,正在一步步接近珠峰顶。
他们殊途同归,归根结底,无非是解答人类文明发展始终探寻的三个问题:
一、我是谁?
老子的学生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自然科学家说:弦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每个粒子是单独的一根细细的振荡着的小线圈,不同的基本粒子是各自的弦在经历着不同的共振模式,质量和不同的力荷是由内部的弦产生的精确共振模式决定的。
形而之上为之道,形而之下为之弦,道和弦同出而异名,揭示着世界的本原。
二、我从哪里来?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自然科学家说:宇宙从亿万光年开始收缩,万物不停汇聚在一起,从一颗行星到一粒沙,最后在无法抗拒的宇宙大挤压下,没有了大小,然后在140亿光年的产生一次大爆炸,这就是宇宙的起源。
从无到有,从极小到极大,世界万物就在这片开始的混沌中孕育而生。
三、我要到哪里去?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自然科学家说:一:因暗物质的存在,宇宙继续膨胀下去,星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宇宙成一个黑暗,寒冷孤寂之地,二,宇宙最终收缩坍塌成一个点,一切又回到宇宙大爆炸的之前。
周而复始,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一切不过是因果的循环。
至于那个真正将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分开的不确定原理(即量子涨落),惊世骇俗的提出微观世界中能量或者质量能够凭空而生,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在这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中揭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最后,回到引发我写下这篇文章最初的问题:
1、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孰胜孰劣;
2、人类文明何去何从。
个人的感悟是,农耕文明代表的固守犹如宇宙间引力场,海洋文明代表的拓展犹如宇宙中的暗能量,前者让宇宙星系凝聚在一起,后者让宇宙不断膨胀扩展,两种文明的平衡才有着当下运行平稳有序的宇宙。过于固守会让星体坍塌,成为黑洞,过度扩张会让宇宙成为茫茫的孤独寂寥之地。大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小到个体的立身安命莫不如此。
而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既不是社会财富的无限增长,更不是找到长生不死,成仙成神的秘方,而是在不断的探求和思索中,认识世界的无限可能,认识你我他,不过是茫茫宇宙中,千万个渺小的可能之一。
哲人和科学家们穷尽一生,在有限的认知和技术下,思索宇宙的本质,生命的价值,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孤独执着地前行。
平凡如我,明白一花一世界,刹那成永恒,淡然面对内心世界中对必将到来的老、病、死的恐惧、慌张和无奈!珍惜当下,即是人生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