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虽然是诸国之中及早封王的,但是魏惠王始终没能不断强盛,一方面是诸国崛起太快,另一方面就是他错过了商鞅。
说到商鞅,就不得不再说一下公叔痤。这个人在魏武侯时期逼走了吴起,随后非常无耻的迎娶了魏国公主。当时同样是卫人的公孙鞅就在公叔痤的手下任职,公叔痤深知他的才能,知道他一定会取代自己,为了心中的贪欲他一直屈就公孙鞅。一直到自己临死之前,魏惠王前来问政,此时的公叔痤已经是出气多进气少了,他说:“我任下的中庶子卫人鞅,虽然年轻但是有奇才,愿魏国举国听之!”魏惠王一愣,你个老死头子,临死前夸夸我得了,给我玩这手,早你干嘛去了!公叔痤这时一看魏惠王不乐意,又说:“假如您不用他,就杀了他!不能让他出国!”魏惠王点点头走了。
公叔痤这个时候良心发现,叫来了公孙鞅:“小鞅,我先君而后臣,我只能先给君王出主意再告诉你,你快逃啊。”卫鞅摇了摇头:“您不用担心我,假如魏惠王不能听你的话任用我,也绝对不会听你的话杀了我。”说完就慢慢回去了。
魏惠王回宫之后,也摇了摇头,对左右说:“公叔大人病的太厉害了,头脑已经不清楚了,真惨!先叫我举国听任这个人,立刻又要我杀了这个人,前后矛盾,真是荒谬悖论!”
就这样,公孙鞅去了秦国。
此时的秦国是什么状态呢?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楚国和魏国接壤秦国,楚国凭借天险,魏国修筑长城,中原诸国都瞧不起秦国,把秦国和夷狄混为一谈,每次会盟也都不带秦国。秦孝公继位之后,这种情况让他耻辱,也让他羞愤,他立志要改变这个情况,要重振春秋五霸秦穆公时的地位,因此,他面向天下发布了求贤令。
卫人公孙鞅就这样去了秦国,大谈富国强兵之道,秦孝公立刻任用他做左庶长。
秦国当时有四个庶长,大、左、右、驷车,但是只有左庶长可以由王族之外的人担任,也就是商鞅已经是当官极限了。
当然,这也只限于当时,后来商鞅直接废除了这个不合理的官职。
变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是大臣的阻力,甘龙之类出来BALABALA,商鞅义正言辞一番舌战,KO了众位大臣。其次就是百姓的阻力,很好,玩一手徙木立信,百姓们开始信了。最后就是王族们的阻力,这个带头人就是太子,好,太子不能用刑是吧,你老师可以吧,来人,把太子的俩师傅给我办了!就这么强硬三连,秦国上下全服了。
十年时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众勇于国战,怯于私斗,上下一片清明。
但商鞅是一个冷酷到极点的人,当年说法令不好的人,现在过来夸奖说法令很好。商鞅冷冷瞥视一眼:“这些人都是乱法之民!给我发配边疆!”就这样,百姓不仅遵守法令,甚至连法令都不敢议论。
商鞅变法的内容很多,后世总结起来是:“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战果呢?
周显王十一年,秦败韩师;十五年,大败魏军,斩首七千,取少梁;十七年,伐魏,十八年攻占固阳,迫使魏国归还邯郸,和赵国结盟;十九年迁都咸阳,天下震动。
在周显王二十六年,秦孝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王致伯于秦。
所谓致伯,其实就是致霸,认定为霸主的意思。也就是此刻起,不论是齐威王、魏惠王,还是西楚南越,都要认定秦国为诸国之长。
那时的秦孝公志得意满,在他眼里,不苟言笑的商鞅比整个世界都可靠。
冷酷的商鞅和吴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毒。在他奉命讨魏之时,先和魏军的首领公子卬假意叙旧,然后邀请喝酒会盟,在酒桌上直接埋伏刀斧手拿下了公子卬,乘势大破魏军,逼得魏惠王割了河西之地给秦国,并哀叹自己没有听从公叔痤当年的话。
河西之地就是魏国的核心文脉西河学派的根基,也是当年吴起执守的西河。这让秦孝公大为激动,于是他立刻划了十五邑给商鞅,也正是商地的十五邑,让商鞅从卫人公孙鞅变成了商君鞅,也就是商鞅。
但是正是这份地拘束了商鞅。
因为他近乎残暴的法令,处决的犯人曾把渭水染红。在他死之前五个月,商鞅问赵良,我和上次致伯的秦穆公的手下,五羊大夫百里奚比一比,怎么样?赵良话说的很直接:“你看看百里奚当年,奴隶出身,功劳极大,为人低调勤俭,死的时候举国哀悼,你看你现在,公族受创,百姓残伤,太师八年都不出门了,你现在不靠德行全靠武力,很危险啊!”
商鞅知道是这个道理,但他不觉得谁能伤害他,秦国诸侯之长,他是秦国之相,君主也让他三分,他自己有十五邑的封地,公族畏葸,百姓都习惯了守法令,他怎么舍得离开秦国,或者说,他有什么必要离开?
但是他没算到秦孝公会死。
秦孝公死了之后,他的儿子自立为王,当年的太师立刻指责商鞅谋反,商鞅流窜到魏国,魏人不予收留,他又流窜回秦国,秦国人又因为商鞅自己的“连坐之法”,都不能接受罪犯商鞅。商鞅只好回到封地,率领手下进攻郑国,结果被随后赶来的秦国大军歼灭,商鞅身死。
死了之后的商鞅被拉回秦国,再度车裂,五马分尸。满门抄斩。
这其实是司马光的一个私心?变法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