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很空旷,远,可以望群山;近,可以听风声。
他们喝着酸奶,不亦说乎。
我却无限思恋一杯茶……
01
老家西山,太行山系一小座。有峭壁,有深谷。树林深,草遍野,鸟鸣,花香。不是山系最高峰,却永远是我心中的“最高”。
若在家,时间充裕,我都会上一次西山顶。
这样的机会很少,不常在家,一年也就有三两次。所以,每一次的故地重游,都格外珍惜。
山顶有座城楼,名曰“望京楼”,小时候,常顾名思义为:可以望见北京的楼。
最初有两层,风吹、日晒、雨淋,现在只剩下一个四分五裂的围(危)墙,孤单的立在山尖,顶着日月星辰,看着人间烟火。
透过墙上的石窗户,对面山头清晰可现,但北京,我自始至终没有看清它的轮廓。
02
小外甥说,家里太闷,写作文找不到灵感,想登个山,透透气。
电话那头的外甥女,听说舅在家,挂了电话就往这边赶。
两只小可爱,都说这将是他们的第一次见“望京楼”,真的希望不要太遥远。
这个“希望”就在眼前,只要你们不喊累、不放弃,徒步走完这条通向山顶的路,这“希望”,你们不仅看得见,还能摸得着。
如我所愿,他们都说:能,不成问题!
那就拭目以待吧!
03
次日六点,吃些东西,然后就出发了。虽然还有些睡意,但看得出来,他们都很兴奋。
走上坡的路,从来都不轻松,这,我很有经验(以前最怕走这条路去掰玉米、摘花椒,没走几步就累的不行)。但一路走下去,最终站在山顶俯视走过来的路时,会感觉很值得。
这份值得,我诠释为“苦尽甘来”的喜悦。流汗、腿疼以及一些小烦恼是“苦”,登上山顶的豁然开朗、如沐春风的轻松自在是“甘”。
而他们,倒不在意何为“苦”,何为“甘”,当下正在发生的,就是最开心的。这是他们的视角,也是这个年纪该有的童趣。
45度的斜坡,他们一路小跑,把我这个向导丢在身后!我知道他们是信了那句“顾名思义”的解释,才会如此迫不及待。
但,并不是我追不上,只是一路风景太美,腿脚像着魔一样走不动,唯有拍照能解锁。
04
通向山顶的路只有一条,沿着斜坡走到西山根,绕到北坡后面折几条弯。又随着海拔抬高,缓缓的调头向南延伸。最后拐到西山背后,“之”字形爬到山顶。
这几年的修建,南行的这段路,宽敞了许多,私家车可以稳稳的一路开到南头那片平坦的像停车场一样的高地。
大条石“栏杆”是今年刚砌成的,靠着它,可以悠哉悠哉地看山谷间林海涌动、红旗渠里清水映波、山下村庄炊烟升起……
一路上,柿子树随处可见,圆润饱满的“红灯笼”挂满枝头,静静的点缀着太行山的秋意美景。如今生活好转,这些曾经心心念叨的甜蜜秋果,逐渐被遗忘在枝头,伴着秋风和枯叶,静候下一个春天的到来(你若远道而来,可随意采摘品尝)。
西山后的那段“之”字形山路,是我走的最慢的一段路。一步一个脚印,随处都有惊喜。陡峭的山壁上,还留着几亿年前(百度曰:六亿年前)海底的痕迹,路上散落着许多水纹石、页岩石、小化石……
挑了几个有意思的石头,下山时,忘了放在何处。不想折返,等下次再寻(下次又是何时呢)。
05
通向山顶的最后两米路,是因地制宜修的台阶,长宽不一的石板,右侧是悬空的,有些恐高的我扶着左侧山体,不停的叮嘱两只小可爱,要慢慢的爬,别向右看。
山顶很空旷,南边是一整大块平坦的岩石,边缘是悬崖。北面就是望京楼了,两者之间是一条不宽敞的路,进了石门,登上台阶就到城墙里面了,石门右侧有条缝,可以看见山下的村庄。
我坐在岩石中心,舒展着酸酸的腿,环顾三个人的空旷世界。没有人山人海的嘈杂,尽情的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远,看群山一层层;近,听风声呼啦啦。你来,也会恋上这里。
小外甥,趴在城墙上的石窗户上。然后,传来:舅,骗人的,这里根本望不到北京……
外甥女,很贴心,安静的蹲在角落,准备着山顶上的“野炊”——三瓶酸奶,三个饼。
他们,吃着饼,喝着酸奶,聊着天,不亦说乎。
我,吃着,喝着,听着,心里却是无限思念一杯茶。
阳光洒在他们微仰的脸上,眯着眼睛,喝着酸奶,如多年之前的我,有喝的,就知足。
很难想象,多年之后,自己竟也会“喜新厌旧”,弃酸奶而不顾,专宠一杯茶。
06
一直以来,茶,是我敬而远之的东西,我无法接受茶叶泡出来的微苦。
真正开始尝试着去品尝它,了解它,源自于一次老朋友的重逢。
经营茶叶许多年,一见面就给我泡上了一壶茶,在檀香环绕中,碰杯、慢品。他常叮嘱:好茶,就一定要喝透……
于是,一壶又一壶的煮,一杯接一杯的泡。
沉淀下来,慢慢品。起初不懂,喝透了,也就能感知那微苦之后,还有甘。
这种冲泡出的“苦尽甘来”,也是我爱上喝茶的原因。
同样,两个小朋友还是不懂,他们只喜欢酸酸甜甜的味道。也许,未来他们也会爱上喝茶,但一定是独自走了很长一段路之后。
那天,我们在西山顶那块大石头上坐了近两个小时,环顾四周,目光所及之处,像脱了缰的牛马,奔向远方有阻碍。
那一刻,感觉很自然,很轻松,也很干净,像是喝了一杯茶……
我的文,你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