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们都遇见过这样的纠结,毕业了是否应该回老家?
而我们的父母也和大多数中国家长一样,都期望孩子长大以后可以留在身边,不愿我们去到陌生的地方经历太多风雨,总想给我们安逸舒适的避风港湾。
前几天和舅舅聊天,就聊到这个话题:大学毕业他是否该叫女儿回来。舅舅以前是个货车司机,自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半辈子经历过太多风雨与不易,一心想着努力挣钱,给女儿优越的生活。但事与愿违,女儿从小就有些叛逆不听话,大学填报志愿时,家里一心想让她填报医学专业,但最后拗不过任性的女儿,女儿填报了自己喜欢的园林设计。因为填报志愿的问题,和家里不愉快了整整1年。
眼看着明年女儿就要毕业了,舅舅开始着急,平时放假都不容易着家的女儿,这次能够听父母的话回到小城市过着慢节奏朝九晚五的生活吗?就这个问题和舅舅争论了很久,舅舅列出了回老家的众多优势:工作稳定、离家近、生活质量高、有依靠.......并且坚持认为只有在老家才能过好这一生。
舅舅说了那么多,终究还是逃不过一个爱字。虽然175的大个子,嘴上不说想念,看得出舅舅对女儿的思念远远不止这些只言片语的流露。留在父母身边,不用担心买车买房;不用担心出门受委屈;夜晚归家总有一盏为你亮着的路灯;父母最需要你的时候,你能够及时出现在身边。这就是父母的固有思维,稳定的生活和在眼前远远超过敢闯敢的未来。于是,最容易左右我们想法的人是父母,最让我们为难的人也是父母。
有个朋友这样说到:“前几天,我妈让我回老家相亲,嫁给镇上那个开饭馆的男人,但离开我生活了5年的城市,回去不能随时吃我爱的那家牛排,我会不习惯的。”这个比喻恰当但又有失妥当,恰当的凸显出小城市与大城市的各方面的城市文化差异,却又摒弃了小城市的优势与诱惑,如果你在小城市有了牵挂,那么牛排也可以自己煎。
于是我们常常这样问自己:“离开了大城市的快节奏与灯红酒绿,离开了每天上班路过的写字楼,离开了每次加班陪我回家的哪路公交车。我们真的会习惯吗?”都说人生最苦最难熬的是20多岁,没有经济基础,没有与欲望相匹配的实力,又要权衡得失考虑种种。
忽然想起《麦兜当当伴我心》里村长最爱说的一句话:“回老家!”。每次幼稚园面临倒闭遭遇困难的时候,村长都会说这句话,似乎老家是自己的后路与选择。
在这个复杂又坚硬的世界,既有大悲之处,亦有大喜之事。无论留下还是回去,最好的状态便是做自己。回老家也是一条永远不会迷路的后路,也愿你在人生道路上永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