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为“百花之王”。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它端丽妩媚,雍容华贵,兼有色、香、韵三者之美,让人倾倒。《群芳谱》中记载牡丹有180多种,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载培史。自唐、宋以来千余年间,众多的诗人骚客,用诗、歌、赋,笔记、小说,图象、花谱,多方面记述了牡丹花绚丽多彩、国色天香的芳容。
唐朝人爱牡丹,曾在牡丹花开季节,举行牡丹盛会,长安人倾城而出,如醉似狂。白居易诗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宫中亦爱重牡丹,诗人李正封赞它为“国色朝酣洒,天香夜染色”,唐皇极为赞赏。“国色天香”从此成了牡丹的又一雅号。
历代画家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悟寄情于花鸟之中,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情怀,勾勒出一幅幅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画作。“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富贵牡丹,要画得不俗,太难。画家赵长玉笔下的牡丹当属于其中的佼佼者。
赵长玉的大幅牡丹往往以花团锦簇取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仿若阵阵花香,扑面而来!富丽堂皇又不失雅致,这种雅俗共赏的拿捏没有深厚的笔墨功底和丰富的画理知识储备是很难掌握的,其笔下之牡丹有婀娜百变之态,雍容华贵之貌,又艳而不俗、妩而不媚。常配以小鸡、蝴蝶、蜜蜂,一动一静,相得益彰,有"洗尽繁华,独辟异迥"之妙境。观其笔下牡丹之丰姿神韵,饱含不尽之意于画外。作品清新淡雅、视觉感观强,极具艺术感,又注重变化多样,以求笔墨语言之丰富,用色用墨,极尽其能,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赵长玉笔下的牡丹细腻丰富,这来源于平时的细心观察,从花芽初开到花苞待放至完全绽放,不单单要仔细观看,更要用心去看,要做到“眼中竹化为心中竹,心中竹化为笔下竹”之境界,这是数十年如一日之沉淀。就像他说的“去牡丹园两次,虽曰写生,实则一笔未动,只是看,满眼都是花。消化数日,心有所感,园中花化为胸中花,胸中花落笔化为纸上花。”
齐白石说:“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神似,不求表面的形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赵长玉笔下的牡丹得水墨晕染之灵动,富贵娇人、花蕊含露、墨色灵动、神韵天成,不囿于客观形象的束缚,又不脱于客观形象的神韵,直抒胸臆,处处流淌着“似与不似之间”的独特之美。
期盼赵老师在新的一年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砥砺前行,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花鸟笔墨新境界。
西北书画艺术网 曹兵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