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只听说过“佛度有缘人”,后来在我老婆的带领下,零星重看了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其中一个桥段是:白蛇端午饮雄黄酒后现原形,吓死了许仙。救夫心切的白蛇到了南极仙翁府第求去取灵芝,还不惜与仙鹤大打出手,最终仙翁赶来方才解围。临别前,白蛇问仙翁“是否有此仙草就一定能救得许仙性命?”仙翁回了一句“药度有缘人!”,此语一出, 差点把我雷翻在地。
因为赵雅芝版的白娘子是一出经典老戏(完全不是当下小鲜肉翻拍的让人尴尬异常,哭笑不得的那类),所以我想编剧和导演定是比我牛逼百倍的大才。于是谨慎行事,我查了一下老寿星这句雷人的名言,还真是“有缘”!原来这是一句俗语叫“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这句话让我不得不审视一下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学问。从上面的这句话我能想到的就是:“中医治好病,纯粹看运气。” 所以我今天想聊一下自己对中医以及现代医学的观点。
1. 对比近现代的科学方法论,我认为中医不能称其为科学,顶多算一门技术,更多的时候我把它当成一种哲学。
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父亲给我讲过很多现代医学上的奇迹,那是中医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度。
其中一个故事是战胜血吸虫病,那是为祸中国2000多年的寄生虫病。所以听到血吸虫病被征服后,毛主席星夜赋诗感慨:“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也侧面道出了中医的局限性。
另外一个故事是一战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具体是谁我已经记不清了,他死于肺炎。父亲告诉我,如果当时有一小瓶青霉素,他可能根本不至于死。我领略到现代抗生素的神奇能力。
中医作为一个古老的学问,在没有细胞科学,解剖学,生物化学,基因科学,病理学的支持下,利用千百年来朴素唯物主义者的实践,苦苦寻求着为人们减轻痛苦的良方,有它的历史贡献。但是,面对用系统科学理论和循证方法的现代医学,它的局限性日渐明显。中医到底是走向末路,还是焕发新生,我这里不做讨论。我个人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医疗方法我不接受,违背基本科学常识的医疗方法我坚决反对。
2. 如果确实感觉自己生病了,去正规的大医院做诊断,不要听信偏方,以免贻误病情。
中医理论中的“天人合一”,“药食同源”等等观点,用来做做菜还是可以的,真的能不能治病,我不敢说,至少能称得上是一种口福或者安慰。不过,我这辈子没有哪个病是中医治好的,也没有见到哪个人单靠中医治好了什么病,很多时候听到的是传说中的,可能真的是“药度有缘人”吧。此外,号称是中药配方的药品里或日化品中,居然都是现代生物化学医药制剂,比如某药牙膏里添加了处方药氨甲环酸,也给中医招来了不少可黑的料,难道这是所谓的“中西医结合疗效好”?但是,当我听说有些丧心病狂的所谓“医生”居然敢直接将中药汤剂给病人静脉滴注,真实耸人听闻。如果真的有,那真是惨绝人寰!这些人应该抓起来坐牢,因为就算是中医老祖宗也没有哪个教你小子这么胡闹吧?
3.学一点现代医药学的知识,少吃点药,也少受点苦。
这里我不得不再次佩服我家那位,她自学婴幼儿常见病症知识,并以此照料我的孩子。我儿子从出生到三岁,只真正去过一次医院(因为那是细菌感染的肺炎),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吃过任何中成药以及抗生素。相比之下,我的一个同事,他每次请假都是带孩子去医院,而且一去就住院,每次都听说开一大堆诸如“抗病毒口服液”,“利巴韦林”,“头孢。。。。”,“止咳糖浆”等等。殊不知,病毒性感冒是不需要抗生素的,吃药需要一周好,而不吃药病程也超不过七天,而且感冒病程中的咳嗽基本无药可治;小儿发烧并不是什么病,只是机体对抗疾病的方式,所以不要刚开始烧就认为马上要吃药退烧;发热不到24小时,根本不需要看血象,因为看了没用,所以不要抱着孩子就去扎一针手指;葡萄糖根本无法治疗新生儿黄疸,茵栀黄口服液更不行,而且绝对不能用在新生儿(副作用大过疗效,得不偿失)!还有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缺钙铁锌硒,维生素。。。在这一点上,我非常佩服我老婆,她总是能够很准确地判断孩子的病情,包括一次急诊,一次小儿咽峡炎,两次流感,还有肠绞痛。根本不用吃我同事家孩子那么多药,也不用每次半夜发烧就连忙抱去医院。
但是不幸的是,受过严格高等教育的医生却一再开出这些药,难得遇到一个医生能够大胆地告诉你:“没事,回家观察,如果孩子精神状况好就没有事。”
我不清楚背后有什么逻辑,他们读的医药学的书肯定比我老婆多得多,专业得多;他们见过的病患,临床的经验也远比我老婆要多得多,但是为什么现在是这样的?如果是他们自己的小孩生病,也是这样吗?还是他们的知识已经很久没有更新,已经跟不上科学的进步了?同时,我更不敢想象,难道这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关系,扭曲了部分人的科学精神和基本良知?
最后,我认为,药是用来治病的,没有病不要乱吃药,吃药要吃有科学根据的药,治疗要按循证的方法进行。不能自己认为自己得了什么病,哪里虚,就自己给自己开药;也不能人家吃什么,自己也吃什么。多学点医药学的知识,对自己负责,也对家人负责。
最后,不得不推荐一本良心好书《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你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