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禾记事
当你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同样凝视着你。 ———尼采(德)
太过严肃的用语总是显得官方、刻板,越长大便愈发喜欢简洁、具有动态思考的话。
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看了好几遍,这是部关于心智成长的故事书。作为北漂,写这样的文字,不容易;作为成功的传媒人,写这样的文字,不容易;作为浸泡在灯红酒绿中的都市人,不容易。怀着虔诚生活的人,不刻意、不着急、不伪装。可以坦诚地表达对别人的欣赏,可以坦然地接受别人的拒绝。
光华深深。而当我任目光在字里行间检索时,突然意识到那浓重的光华之下,翻腾着强烈的克制以及清醒的疯狂。如果对音乐来说,灵魂和思想远比包装重要,那对于人来说,思考比前行更重要。马塞尔·普鲁斯特说: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探索新的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视野。
“有自己”。在很小时心里就烙下了个疑问:我为什么是“我”?世界如此之大,“我”却“是这人”“在这地”“说这话”。读书之后,当看到先哲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才明白这个萦绕心头的话题竟是这样深邃迷人。然而,如今的我,唯一能肯定的是,“自己”是个难以剖析的谜。在马哲的定义里--人具有能动思维,“能动”本身就带着绝对的不确定性。“自己”于浅尝而言,犹如镜像;于深刻而言,似是水中之月。
乐观。一个被嚼得近乎烂透的词,是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解释的。能自如地自嘲的人,大多是性情积极的人;能有分寸地给自己“抹黑”的人,大多是跟自己探讨过价值观的人;能敢于向旁人抖出自己糗事的人,大多是用生命的激情过活的人。
主动生活。某一刻,脑袋里突然蹦出这组词:主动生活和被动生活。有目标有活力有勇气有奔头,所以会主动。大概是一个丰盈的灵魂加上一个强魄的体格,言行的宽适不外是性情的富有弹力。事实上,我并不乐意将被动生活的人类比成生活的奴隶,但毕竟,不同的观念会拼凑成不同的人生轨迹。并且,我愈渐发觉,选择主动或者被动不是一人之力能够抉择的。
就某种意义来说,成长是需要萌动,需要迸发,需要印证的过程。面向眼前与面向背后都需要足够的勇气,向外与向内更需要强烈的自我批判意识。特别在一个模糊徘徊的年龄,选择便意味着舍弃,选择便意味着非此即彼,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时间给予的当下的含糊其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