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名师上课的时候常常会被他们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所折服。不禁会问,这一堂优质的、动人的语文课是怎样炼成的?语文名师备课手记,《备课到底备什么》会给你答案。跟着名师的备课思维,走进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去一起体验一堂好课到底是怎样准备、展现出来的;看到名师课堂之外的情形,领悟他们对语文、对教育独特的思考与体悟,可能更有利于我们靠近名师。
《贾平凹风雨备教笔记》作者王君,语文特级教师,首倡“青春语文”教学理念。2015年11月,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四中邀请语文湿地前往开展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活动采取同课异构和专业成长主题报告两种方式进行。本文详细的叙述了整个备课的过程。
贾平凹的《风雨》,是一篇典型的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描写风雨的写景散文,文字精短,千字以内。是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王老师备课的第一步是素读。不看任何参考资料,不要任何外援,只用自己的眼睛去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判断。这样老老实实地读,扎扎实实地读,以“板凳一坐十年冷,面壁十年图破壁”的精神来读,直至把文本真正完全吃透。然后用思维导图把文本的思路画出来,最后圈点勾画,细细写出阅读感受。
备课的第二步是联读。看别人对于作者贾平凹的研究,找到文本冰山下的80%。
备课的第三步是确定文本特质。在一线课堂,文本基本可以分为: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诵读型文本,写作型文本,思辨型文本,拓展型文本。不同型文本特质的划分其实是找到文本的核心价值,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经过反复琢磨。王老师迅速作出抉择:课堂宁纯粹不要繁复,宁简约不要杂乱。讲得多不如讲的精,炼的浅不如读得深。这个课,就上成语用型。这让我想起,于红梅老师曾对我说过,“简简单单上语文课”。
备课第四步是教学设计,确定课堂结构。有了备课前的精耕细作广泛阅读,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反复纠结取舍,上课时才会有自信和冷静。
反思自己的备课,读教参太多,独立思考太少;网上参考借鉴太多,用智慧取舍太少;归根结底还是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太多,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太少。
教师的眼界与厚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厚度与宽度。只有自己厚重起来,才能拎得起课堂,放得下课本;只有自己厚重起来,才能文本解读到位、有味; 只有自己厚重起来,语文才能成为学生精神家园。以后一定要跟着团队,多读,深思,使自己厚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