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治疗原则及治疗药物分类


一、一般治疗原则

注意合理休息,适当补充营养物质、水分及维生素。

对高热者用冰袋或湿毛巾冷敷,或用50%酒精擦拭四肢、胸背、头颈部以帮助退热。

二、药物治疗原则

1、在明确病因和进行病病因治疗的前提下用药,遇发患者时不能首先使用解热药,应尽快明确诊断。

2、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3、控制药物剂量和给药次数,并注意补充液体,谨防出汗过多致脱水,特别对面老体弱患者更应注意。

4、不宜同时应用两种以上的解热镇痛药,以免引起肝、肾、胃肠道的损伤。

注意患者个体差异和药物过敏史,以避免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使用解热药物时,不宜饮酒或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

二、治疗药物的选用

解热药属于对症治疗药物,一般来说,非感染性疾病或感染已被控制,患者如果热度不高(在38℃以下)通常不主张使用。

只有在热度较高(39℃以上),或发热时间过长,且采取其他措施未能退热时,在对因治疗的同时,及早合理用解热药。

1、儿童高热的治疗

临床常用的降温措施主要两种:一种是物理降温,一种是药物降温。

新生儿期发热不宜采用药物降温,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

对酰氨基酚退热效果迅速可靠,不良反应较少,对胃肠道无明显刺激性,也不会引起凝血障碍。

但偶见过敏反应,出现皮疹。

大量或长期服用,可能会引起溶血性贫血及肾脏损害。

2、老年人发热的治疗

老年发热患者,当体温超过38℃时,应考虑药物降温,以防止出现其他并发症。

3、顽固性发热的治疗。

若患者体温过高,在选用合适抗菌药的同时,可联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阿司匹林,一旦体温低于38℃时,可考虑停用解热药。

使用一般治疗后,退热效果仍不好时,可采用冬眠疗法,即氯丙嗪25~50mg,哌替啶100mg,异丙嗪25~50mg组成冬眠合剂,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也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但有感染时必须与大剂量抗生素一起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