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思昆
酒文化
当今社会,一提到酒,许多人就放纵自己,喝得酩酊大醉,甚至还搬出酒是中国待客之道,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这一说词,而我想说的是,请别再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幌子,做些有辱文化的事情。
西周时期,周公曾经颁布《酒诰》,其主要内容大致分四点:
第一是说,人们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能饮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说的就是饮酒误国的原因是酒后“丧德”。
第二说的是,饮酒之时需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不要喝醉,做到“德将无醉”,因为有德行的人是不会放任自己喝醉的。
其三是,要减少酿酒,爱护粮食。“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这里说的“土物”就是指庄稼,粮食用来酿酒是一种浪费。
第四是,更进一步告诫商朝遗老和百姓,让他们爱护粮食,不要酿酒、饮酒,对于随便聚众饮酒者,一旦抓到就要杀掉。
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于饮酒要求严格,不能“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而要有酒德,就是要“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更是要少饮酒;“执群饮”,严禁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而这些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意义非凡。
在《战国策·魏策二》中曾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其中夏禹的“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一语中的,很好的点出了喝酒的危害,害人害己、误国误君。因而夏禹虽然觉得酒美味,但是并没奖励酿酒有功的仪狄,反而疏远了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正好证明了夏禹的做法是正确的,夏商两朝的末代君王都是因为酒而引来了杀身之祸,国破家亡。而西汉初期,对于酒则实行“禁群饮”的制度,丞相萧何制定的律令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由此可见,对于饮酒带来的危害,为历朝历代君王所重视,围绕禁酒而制定的规章制度也层出不穷。
再看蜀汉名相诸葛亮的《又诫子书》中有云“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此处的“醉”,并非酒醉之意,而是理解为可以再尽兴点,因为后面的“无致迷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整句话大意就是: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再饮一点,但也不能喝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至此可见,饮酒向来为人所忌。而对于我们,更应该引以为戒,所以像劝酒、强迫他人饮酒等恶劣行为,更是不应该发生,但是“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世人像蚕那样吐丝为别人做衣服的人太少了,更多的则是像蜘蛛那样织丝结网为自己牟利。因而我只想说,请别再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幌子为自己牟利或是图自个痛快,因为就没那一条传统文化是教育你酗酒、醉酒的。
闹洞房
人生自古有四大喜事,即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洞房花烛夜乃是人生最重要的喜事之一,但是现今所谓的闹洞房,早已经完完全全的变味了,仅仅只是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强迫新人做一些龌龊、下流的行为,这种过火的行为除了令新人难堪之外,就只是为了满足闹事者猥琐的需求,真让人不耻、唾弃。
而我国古代的闹洞房,首先是坐帐,而后是撒帐,就是撒些大枣、栗子、花生等,意为早生贵子。紧接着就是吃子孙饽饽和长寿面,意为子孙万代、长生不老。然后就是喝交杯酒,用一条红线绳子,两头各系一只酒杯,新郎新娘各饮半杯,再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交杯酒礼是在洞房之内举行,然在大厅里又摆一桌酒席,俗语叫“团圆饭”,席间新郎新娘坐上座,其他宾客均坐陪座,表示从此成为一家一姓。而所谓的闹洞房,也仅仅只是驱除冷清之感,增加新婚和谐气氛。因为在古代,未婚女孩不能随便被陌生男子看到,要待字闺中,足不出户,所以男女双方可能成亲当日才是第一次见面,彼此都不很熟悉,因而亲朋好友适当的调和,能消除双方的拘谨。
至此,请不要再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幌子,做出有伤风化,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