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们在清醒状态下,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外界刺激。眼耳鼻的感知,情感、经历等记忆的反刍等,都会让大脑皮层前额叶产生兴奋,各种感觉信息的摄入和加工,从而引起的情绪反应,不止于喜怒哀乐惊恐悲这些基本情绪。
情绪的产生不一定是单一刺激而使大脑皮层产生的反应,有时甚至是多重刺激或事件引起的多种复杂情绪反应。情绪一方面是前额页对刺激信息传导后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某种刺激场景让大脑联想到曾经发生的事的情绪记忆再现,重新生成的多唐情绪体验。
压力事件和压力场景让大脑产生压力反应,带来的可能就是消极、负面的,否定式的情绪体验,即悲伤、难过、挫败等。当大脑皮层前额页区产生这种情绪体验时,身体也会感觉沉重乏力感,情绪影响心理状态,不同类型和强度的情绪状态也直接影响到思维意识,或感性或理性。大脑作为个体的"全息指挥中心″,感知、分析、判断和决策,然后调动躯体执行。
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分区,统一协调处理内外刺激的信息,既感知外界,也感知躯体内部的信息,以及条件反射产生的躯体反应。
我们的大脑在处于清醒状态时,由于感觉的输入和外界不断产生信息刺激,大脑前额页皮层(主管情绪情感)神经系统会不断产生兴奋和抑制,对信息刺激产生的"想法″作出判断和评价,从而让大脑加工出不同状态下的情感体验,或称为大脑的情绪认知。甚至因某人某事或某个场景而诱发的回忆,也会让大脑加工出相似的情绪,即触景生情。内心情绪的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急″几个层次,心境是不悲不喜平和的状态;激情是喜怒哀乐较直接明显的状态;应激则是受突发事件引发的大喜大悲和惊吓的情绪状态。
对内心(大脑)当前情绪波动变化的重新评估审视,是对情绪的深度认知和二次评价,象是我们跳出事件,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事件带来的影响一样,从不同的视角来判定引导和掌控情绪,恢复大脑的理性思维,不让第一情绪状态(大脑受外部刺激引发的本能反应)左右了大脑的全部,避免出现情绪失控甚至是崩溃的状态,让大脑思维短暂性休克状态,就是一片空白的状态。情绪的认知和二次评价,是理性判断的前提。
一个朋友曾经给我说过一句话:凡遇大事静一静,凡遇急事缓一缓!后来我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也许,修为高的人的内心笃定,所谓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也就是对情绪的掌控即心定的一种境界的描述吧。
情绪的二次感知,是大脑的高级反映。前额页区通过情绪体验,用理性思维检验情绪,重新评估情绪,缓冲初使情绪反应带来的心理冲击,降低兴奋度,即钝感。
感知情绪,觉察情绪,再次评估情绪,是用一种思维来分析整理另一种思维的过程。强烈刺激引起的初始情绪象无缰野马一般奔跑冲撞,神经中枢也会产生剧烈的反应,强烈的持续的兴奋灶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会严重挤占理性思维空间,应激反应是大脑的自我保护和潜意识对思维的接管。情绪记忆及其传导路径,都会在应激反应情形下成为大脑临时管控期(瞬时)强大的自决策参考依据。
主动思维是为大脑为解决问题而建立的思维模型,是建立在经验和思维标记基础之上的理性思维。而感性思维更倾向于情绪体验和情绪倾向,是受情绪认知及其反应强度牵制的思维形式。情绪的自我觉察,是为了让大脑思维更加客观,更真实反映刺激事件真相,让判断和决策更加趋于真实和正确,让问题解决更具时效性和更利于自我保护的思维模型。二次觉察与评估情绪,能更好地防止大脑受感性思维和情绪本身的牵制,减少判断失误,降低决策风险,避免伤害和损失扩大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