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人之避暑神招

又到了炎炎夏日,热不可挡,估计很多朋友都愿意待在空调房里避暑。

这不禁让人好奇,古代没有空调和风扇,人们到底是怎么避暑的呢?

如果你也感兴趣,那么就跟着诗语一块去揭秘一下古人之避暑神招吧。

翻阅史书,你会发现古人讲究“顺四时,适寒暑”。

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一、调整心态——所谓“心静自然凉”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不难看出,这段话中“使志勿怒”是核心,也就是说: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不动就去生气发怒,怒生火,只会伤害你的肝脏,还会让你燥热。

“内经”中的这句话,也是后人过夏天的一大行为准则,用通俗的话来说,那就是“心静自然凉”。

心静自然凉

元代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说白了就是要通过调整心态,修身养性,做到心静自然凉。

二、蔽日遮阳——“大树底下好乘凉”

第一种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估计很多人都达不到这种境界。

就连唐代的大文学家柳宗元也直言做不到。

你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有诗为证啊。他在《夏夜苦热登西楼》一诗中写道:“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用现在的大白话来说,那就是:要让我以“心静”来战胜炎热,那实在是办不到啊。

既然调整不了内心,那该怎么办呢?

放心,古人很聪明的,改变不了内在,那就用改变外部环境的方法来避暑吧。

于是就有了“纳凉”一说,也叫“乘凉”。

那么该如何纳凉呢?

不同的时代其实有不同的选择,但是,蔽日遮阳(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降低体表温度)是最普遍的方法。

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避暑会”,有点像现代的户外“纳凉晚会”,到宋代依然很流行。

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条,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不过我认为,“避暑会”应该是古代“有钱人”才能享受的纳凉方式。

而民间则大多是在树下搭个简单的凉棚,或到洞穴等阴凉、低温处避暑。

所以,俗话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正是古人避暑的经验总结。

我小时候每次中夏天回到老家,人们就搬出凉床睡在院子里的,城里的人则选择睡在楼顶,大家边数着星星,边聊着天,就这样慢慢地进入梦乡了……

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了基础的天文知识储备,认识了北斗七星,见识了牛郎织女星,或是亲眼目睹了一场流星雨……

三、“近水避暑”——游船赏荷

“近水”,是现代人纳凉避暑的首选之一,夏天我们都爱去海边或者泳池里游泳戏水,古人也不例外。

古代的南方人最亲水,比如明清时的苏州人,便喜欢水上纳凉。清顾禄《清嘉录》“乘风凉”条称:“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之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字水窗冰榭,随意流连……”

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条,时临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

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而“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正如宋代诗人苏东坡《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到明代,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据《清嘉录》“荷花荡”条记载,荷花生日那天,“画船萧鼓,竟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除此之外,古人亲水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浸伏”也是一种纳凉风俗:三伏天要到江河里洗冷水浴,祛除暑气热毒,以少生疮疖和热病。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浸伏”最出名,《四时幽赏录》“入水避暑”条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热,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气故耳。”

说完了古人“顺四时,适寒暑”的方法或者说是境界之后,我们再来说说古时候纳凉的具体物件和创意。

(一)扇扇子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有钱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很有些情趣;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仆人赶扇带来的“人工风扇”的惬意。

红楼梦中有晴雯撕扇子的经典“剧情”,不禁让人心疼这些扇子,好想对晴雯说:“咱能不能别那么任性啊?您就不能可怜一下诗语这种没有扇子扇的人,好歹也送给我两把啊?放心,我是不会撕的,我拿它当传家宝哈。”

(二)搭建凉棚、凉屋等

古代中国人还喜欢在夏天给住宅搭建凉棚。

凉棚的制作很有创意: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盖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把屋顶和院子罩起来,不让盛夏的阳光直射到墙壁上,这样外墙不容易晒透,院子里的地面也不会很快升温。

但是遮阳罩也有个弊端:影响采光。所以古人又发明了活动的棚顶:把整张席子切割成很多矩形的小块,每块席子的边缘都拴上长长的绳子,阳光照射最厉害的时候,席子是完全遮盖的,等到早上或者黄昏,轻轻一拉绳子,席子就自动掀开了,光线和凉风都可以进来。不能不惊叹其设计知精妙,有点像现代的帐篷之效果,灵活方便,还很人性化。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盏》曾描述说:“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缕刻之,盘覆之,夏日坐井上,不知暑气,十分凉爽。”凉屋的制作可见古人的智慧,巧妙地运用了地理优势。

后来还有凉亭以及回廊等设计,大概都是为了夏天能避暑,而且其他时候还能避雨雪吧。

(三)瓷 枕

瓷枕

瓷枕是一种枕头,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枕上用彩釉绘成精美的图画或题上诗句。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

瓷枕表面是青釉,冰凉通透,睡上去“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女词人李清照名作《醉花阴》里有一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此处的玉枕就是青白釉瓷枕了。

但是本人觉得这瓷枕凉快倒是挺凉快,不过会不会有点硬了?也许古人睡硬枕已经习惯了,如今的我们已经枕惯了柔软舒适的枕头,要真给一个瓷枕估计也享受不了了。

(四)避暑行宫

承德避暑山庄

古时,皇帝为了避暑,会专门修建一些行宫,方便夏天避暑时居住,就叫做“避暑行宫”。

当年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发现承德这片地方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北方,是满清皇帝家乡的门户,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后来就在这里修建了避暑圣地。

清朝的皇帝有不少避暑离宫,到了盛夏之时,他们会离开紫禁城,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或者圆明园“度假”。《甄嬛传》中有一集里,放的就是雍正皇帝带着大小嫔妃去圆明园避暑的场面。

据说,圆明园里藏了个玄机,能工巧匠们在园林中,安装了一套机器设备,这套机械设备叫做:“水上明瑟”。它是利用水力做动力,能够鼓风降温,其性能和如今的电风扇类似,试想一下,这么大一套设备再酷夏之中时时送来缕缕凉风,岂不快哉!不过后来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所毁,已经不可考了,实在是让人感到痛恨惋惜。

圆明园

(五)使用冰块

在先秦时代,古人便利用天然冰块来制冷,给食物保鲜或是做冷饮。

一般来说,官府在头年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来时,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或者白雪,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其制冷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

王室还会将冰块赏赐给身边人,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享受的,只有相当于高级干部的人才能分到,即所谓“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没有资格吃肉的官员,也是没有资格在夏天使用冰块的。

在《甄嬛传》中,有多个场景中都出现过用冰块消暑的画面,电视中用很大的容器盛放冰块放在殿内,使得殿内清凉舒心。

在甄嬛怀孕被罚跪的那一集里,贵妃娘娘的旁边就放着冰块,否则以贵妃娘娘之贵体金樽,又怎么会有心情冒着暑热,看甄嬛罚跪,如果没有避暑之法怕是还没看过瘾,自个儿就先中暑了。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也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避暑之法,毕竟在古代冰块的保存极其不易。

(六)吃西瓜,喝冰水等饮品

从南北朝起,民间就有制作汤饼避暑的法子,到了宋朝,能避暑的食物越发丰富,有了西瓜,绿豆汤,银苗菜等,其中宋朝诗人方回就作诗说:“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

据说,南宋时期,街上卖的冷饮有十多种: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白水、江茶水、杨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雪泡缩皮饮、杏酥饮、紫苏饮、香薷饮、梅花酒、皂儿水、沆瀣浆、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绿豆水、椰子水、甘蔗汁、木瓜汁、五苓大顺散、乳糖真雪、金橘团、甘豆汤……

古时饮料也有不同档次,据《西湖老人繁胜录》所记,“药冰水”便是当时土豪、富二代才常喝的解暑饮料。味道会不会有点像今天的“加多宝”或是“王老吉”之类的凉茶?

(七)空调井

据说,曹操当年造了一个大冷库“冰井台”,挖深井采集冷气,即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深井,上面用盖子盖着,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

(八)青铜冰鉴

青铜冰鉴是我国战国时代就已发明的“原始冰箱”。鉴,实是一种大盆,早期是陶质,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

冰鉴不仅外形美观,而且精巧科学。每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把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冰水不会侵蚀木质的箱体,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

(九)木质冰箱

清代柏木冰箱

清代宫廷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的。

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这种宫廷“冰箱”比起现在的冰箱太过简单,但构造合理、经久实用。

由于木冰箱的成本较高,使用场合主要限于宫廷和上层权贵之家,因此流传至今的实物并不多见。

看到这些,不禁让人为古人的创意而骄傲!我们的祖先真是挺聪明的,就连这不起眼的避暑之法中都透着智慧与哲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83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5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417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4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24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54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69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16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6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77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40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12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6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25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14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14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