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也是一种美,对吧?但是,我们却已离它越来越远。在如今追成功讲效率,你拼我赶的激烈社会,有多少父母有勇气鼓励孩子停下来、安静下来用心倾听呢?
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背负着各种压力与期望,被安排在一条条通往“成才”的跑道,争先恐后唯恐输掉。他们最美好的年华被埋葬在习题之中,最美丽的时光被分解在去培训班的路上。他们有多少间隙能自由地抬头看天、赏花追鸟?他们学到了太多的知识和技艺,但对生活本身的感知却越来越少。
看看我们家长自己,每天都在试图掌控孩子的生活,恨不得晚上也要进入到他们的梦中,提醒他们第二天还要如何怎样。但我们却很少问问他们累不累,需不需要停下来,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哦!不!那是绝不可能的!一天的时间那么少、计划任务那么多,我们只要看到孩子静止下来发呆超过一分钟,便觉得钟表里的时针分针秒针都化作了根根利剑,狠狠刺向我们无比焦躁的心。
可能有家长会说,我们有停下啊,我们也给了孩子自由的时间呐,我们每周末都会带娃娃去参加各种活动,或者去野外感受大自然好伐。好吧,我们来看看现在的大部分假期活动,组织方安排得井井有条妥妥贴贴,家长只需要在无数个选择项中打上勾勾,交上钱钱,孩子们便暂时脱离家长的视线,交由临时的“监护人”托管。然而,他们还是在程序化的寓教于乐的游戏环节中被监督、被拍照、被商家广告、被家长发朋友圈炫耀。
即使是不参加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即使是我们自己带着孩子、约上小伙伴出去玩耍,即使是打着“接触大自然”的口号去爬山、淌水、自由奔跑,我们还是忍不住对他们指指点点、给他们提出意见、缓和纠纷、排忧解难。他们看上去也在自由自在地玩耍,但主题和节奏常常会不经意地被我们控制和干扰。我们太难完全把关注点从他们身上抽离,留给他们一些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可以胡思乱想、做白日梦的时间。
就在前几天,才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孩子,我也知道你很累,但别人都在飞”。文中道尽了压力山大的当今社会下父母的无奈和酸楚。当度过了无忧无虑和自由自在的幼儿园生活,一进入小学,他们就被教育要开始做目不斜视勇往直前的斗士,他们哪有时间去欣赏风景,哪有时间去任性发呆,哪有时间去感动和悲伤呢?
我之所以有所感慨,绝不是不主张孩子去奋斗、不鼓励他们追求成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绽放最艳丽的自己,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但是,如果每个孩子都在相似的道路上只顾着不停歇地奔跑,他们以后有可能会达到千篇一律的优秀,但不一定能拥有自由奔放的灵魂、有趣有味的人生,并坚持特立独行地思考。
我喜欢的学者刘瑜在《大学的本质》一文中说过:“我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
我认为,这其实不仅是大学精神的本质,应该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想恢复或者保持这份“天真”,就必须要学会安静、学会沉潜,学会跟自然亲密接触、跟自我和平相处,保护自己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的孩子,而这恰恰是长久以来中国教育最忽略的部分。
人生,不应该只局限于单一的价值观。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同姿态、不同色彩的生活。能安静下来的人,更不容易因盲从他人而走丢自己。如何在高强度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学会暂停,安静地去倾听周围的世界,感受自己内心的声音,获得重新上路的勇气,是一种能力、一种修炼、一份自信、一份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