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读书笔记
《不期而遇,如期而至》
法国作家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
赫尔曼·黑塞说过一句话:“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才发现青春文学的市场比我想象的还要大,以前深陷其中还未察觉,难道是开始长大才后知后觉?承认不同的年龄看一样的东西是全然不同的感受,就像小学六年级初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为是一本关于冶炼金属的专业书籍,翻开才知道是一部小说,当时很多东西没有看懂,初三再看感受就不一样了。好了,言归正传,这两天有些浮躁,看不进其它的东西,当做消遣打开了这本《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开篇很巧妙的告诉我们,关于读书的好处。其实个人感觉关于阅读于我而言:小时候比较内向,一开始是无聊就翻书看,慢慢有了点兴趣,后来这兴趣还带给我装逼机会的福利,于是有了更多的兴趣。再后来初中迷上了网络小说,惊为天人,再后来……也没什么好讲,勉强算作最大的爱好咯,当然更多是消遣式阅读。培根曾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相信看过的好书,哪怕如今也记不起什么了,但里面总有些东西浸润到骨子里了。君曾闻,负心多是读书人;可君也见,总有慷慨赴死的士大夫,那是民族的脊梁,是圣贤书浇筑的脊梁。)
《没有搏杀过的温柔就是天真》
春英回答了一句:“没有搏杀过的温柔就是天真。”听完这一番话,我终于明白春英为什么可以温柔了。经历过万水千山、百转千回、物是人非之后,她还是当年那个单纯朴实的姑娘,她没有被生活打败,她只是学会了驾驭生活。
(突然想到罗曼•罗兰说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见识了生活残酷真相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我愿称之为无畏的勇士,也是真正温柔可爱的人儿啊。)
《野百合也有春天》
一个深陷情绪沼泽、纠结不能自拔的“神经病”,因为内心的戏过多,只好自找出口,研究各种心理机能,成为通透的精神领袖。
十二说:当你的能力不可取代的时候,你的弱点才能被别人忽视。
成功的路有很多条,你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样样精通,全身短板的人也总有某种不可替代的特技。
(这篇文给我的感觉就是,是你太天真还是我酸了?好吧,总归是正能量,抑或是毒鸡汤,但也算是留了一丝虚幻的光芒。人活着,的确不只是为了当条混吃等死的咸鱼。人该有所追求,应该去做些什么,去改变些什么,去战胜些什么,不要‘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那时或许悔之晚矣。
《这世上,从来没有一无所获的付出》
不要在意自己的付出什么时候会收到回报,你只要确定,这件事是你想做的,那就足够了,至于什么时候能够真正修得正果,与其整日焦灼不安,不如顺其自然,多思考,多行动,总比无意义的迟疑和观望要好。毕竟,我们所能拥有的,多不过付出的一切。当我们走过大大小小的路口,看过形形色色的人,经历过世事无常后,我们才会懂得,所有的付出终会得到回报。
(生活不会陪你演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远方的女儿》
人类真是奇怪的动物,越爱一个人越觉得她不够坚强、不够聪明、不够幸运,好像总会受伤,总会受人欺负,不管去哪里活起来都非常艰难。
我常想,一个人的生命里能有多少部作品?这些作品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生活为了梦想还是为了别的什么?我总是把梦想摆在第一位,一副牺牲了什么都不怕的姿态。可是从此以后,我的梦想中多了另一层意义。我一刻不敢停地努力着,就是怕这个美滋滋的老太太,有一天会没有了炫耀的东西,在人群中沮丧地低下头。我想,如果妈妈爱看,那我就一辈子写给她看。
(总有人真正爱着你,父母开始老了,头发逐渐花白,我们才慢慢长大。)
《关于爱的话题》
爱是自己发生的,就像自然界的风一样。不用去寻找,你的寻找,反而会阻碍你去感觉它的存在。
(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说:先爱己,而后爱人;她妈说:你没房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