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之于社交圈的影响是个颇为有趣的话题,以微信的朋友圈为例,所谓“圈”者,暗含了圈中之人其社会交往圈子、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生活轨迹等具有某种交集。在传统社交方式中,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圈子的范围要小得多。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发达大大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这无疑拓展了圈子的范围,“失散多年”的同学(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又连上线了,去国外的朋友换了以前可能从此疏远,现在天天更新状态仿佛不曾远离…
但同时,尴尬的是,因其在实际生活中轨迹的渐行渐远,共同的生活经验随之减少,共同语言也日减。在传统社交方式下生活轨迹分离和淡出朋友圈是匹配的,互联网社交媒体时代,这一规律已不复存在。科技使时空阻隔造成的社交成本锐减,维系圈子只要加个关注,翻个相册,点个赞就行了,等菜的空档,等车的片刻, 手指翻飞之间就完成了。成本的减少其实也伴随着“成色”的降低,高成本维系的东西自有其值得维系的价值所在,成本本身筛选过滤了“不值得”维系的关系,成本降低即门槛的降低,由此,圈子的纯度也被稀释。
除了整体圈子纯度的降低外,圈子也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原来就粘在一起,交往频繁的朋友会更频繁地联络,因为联系更便利了,这是核心层。外圈则是熟识但线下交往不便、生活轨迹重合点较少的一批,这一批在传统社交模式下有可能早已淡出交往圈子,可以说这就是互联网社交媒体拓展的圈子部分。每一个人同时既是某个圈子的核心层,又是另一个圈子的外围层,进而通过“六度空间”的“弱纽带”,构成社交网络的有趣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