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是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规划

根据公开信息,“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是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规划,目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已由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具体纲要预计2026年由全国人大审议发布。以下是综合多渠道信息的核心要点梳理:

一、规划背景与目标

1. 战略定位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五年,需统筹应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如地缘政治冲突、产业链重构)和国内结构性挑战(如人口老龄化、科技创新瓶颈),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2. 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预计2030年GDP总量突破170万亿元,数字经济占比超50%。


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力。


民生福祉:人均预期寿命从79岁提升至80岁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绿色转型: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新能源占比显著提升,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重点任务与发展方向



1.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新质生产力培育: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


数字经济:加快全国统一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培育10个以上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推动算力能效比提升30%。


产业链韧性: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如稀土、锂矿),完善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布局。


2. 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


消费驱动: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保体系释放消费潜力,发展服务消费、绿色消费等新模式。


投资优化: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城市更新、新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投入,形成“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协同效应。


3. 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


区域战略:深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


乡村振兴:发展智慧农业,推进“种业芯片”攻关,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


4. 绿色低碳与生态保护


能源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扩大绿氢、蓝碳等应用,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型。


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强水生态治理,推进碳汇交易市场建设。


5. 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


就业与社保: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教育医疗: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三、实施路径与政策支持



1. 深化改革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 扩大开放


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加强与RCEP、CPTPP等区域经贸规则对接。


3. 风险防范


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四、对个人与行业的影响



就业机遇: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将创造大量技术型岗位,数字经济相关职业需求激增。


消费趋势:绿色家电、智能穿戴、健康养老服务等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区域发展:城市群核心城市及周边区域(如长三角、粤港澳)将成为产业和人才集聚高地。



五、规划制定进程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规划编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科学决策与问计于民。


2025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规划建议。


2026年3月:预计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纲要》并正式发布。



如需了解具体领域的详细政策,可关注后续官方文件发布或权威解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