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总要去美国,去前提议去围头海湾,说那儿的海滩有点意思。
我们早上九点左右驱车出发,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
大海。
海天一色的大海。
大人孩子争先恐后往海边奔。
阳光下,宽阔的沙滩金黄金黄的,细致,干净。风呼呼有声,把我和阿伟手里的遮阳伞吹得翻卷如伞,像是要被扯着飞起来,我们干脆把伞收了。
上午十点左右,金沙湾人少,浪一浪接一浪,就算站在海水过膝的边边,浪一打来,还是踉跄。
水退沙流,哪怕脚趾头抓紧,脚板底仍然感觉得到水退沙流。
胆子大的TM已到海里齐腰的地方,浪一打来,就往上跳跃或者闭眼往下一钻,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避开了海浪拍打,二是免得海水蛰疼眼睛。
去过台州、黄岩、大连、青岛、厦门等地海边,但在这里,或许赶上了涨潮,我第一次感受被海浪拍打、被海水蛰眼的疼痛。
海浪后浪推着前浪,像折叠的绸缎,折叠着折叠着向岸边涌来,微风一起,海浪突然升高,挟带着极大的力量,哗地啪来,若站立不稳就会被一下啪倒在水里,还没等回过神爬起来,第二波浪又来了,呛水,蛰眼,咸得发苦的海水酱在嘴里,感觉舌头都裸不转了。
要想不被打到,要吗跳,浪一打来顺势一跃,随波逐流,这还真是经验之谈。要吗躲,避其锋芒。但不管是跃是躲,蹦哒几下就会感觉很消耗体力,很快就精疲力尽。
后来听有经验的人说,一个海浪打来人无法平稳站立,极有可能被推下去的海浪带走,推向海洋深处……
浪似乎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哗的席卷推向岸边,又哗的急速退回大海,凑近看会看到,雪白的浪花跳跃着像音符一般。
王总说,下午2点左右浪就小了,我们先去吃饭吧。
海边吃东西最大的好处大概就是能吃到新鲜的海味。王总老郄点了白水煮大虾、鱿鱼卷、海蛎子、蛤蜊,清蒸马鲛鱼,凉拌海螺,海鱼羹…原汁原味,一点都不腥臭。
对大海,我有种莫名的喜欢。究竟喜欢大海啥呢?又说不清楚。
生长在有大江大河的宜宾,见惯了江水,河水,也喜欢江水,河水。
对海水的想象和向往是从哪来的呢?捋起来还有点捋不清。是从《哪吒闹海》、从《西游记》、从高尔基的《海燕》、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从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文学作品里吗?从《水手》、《外婆的澎湖湾》、《大海》等歌曲里吗?揉杂难辨。水晶宫,龙王,渔夫,水手,珊瑚,海星,鲨鱼,海豚,白鲸……神秘而且无奇不有的海底世界,深深烙进记忆中。
尤其是《海底两万里》,船长那艘利用海水发电的奇妙潜艇,无论是狂风暴雨的海面还是深邃的海底,都能穿梭自如。海中罕见的动植物和奇异景象,海底森林,从雌鲸类身上搞到的奶油,从北海的大墨角藻里提取出来的糖,还有可以和最可口的果酱媲美的海葵酱……神奇的大海不仅提供吃的,还提供穿的和用的:贝壳类的足丝织成的衣服,海洋植物提取出来的香水,柔和的大藻叶铺成的床,鲸须做成的笔,就连抽的雪茄烟,也是由富含尼古丁的海带做的……
浩瀚神秘的海洋世界,就像一粒粒种子,不知何时就种在了心里。
饭后稍作休息,我们又来到海边,上午宽阔的沙滩,这时都俺没在水里。
岸边有片松树林,坐在林间,看着浪来,看着浪退。
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叫金沙湾,位于泉州市围头港区,是晋江的最南方。距台湾金门5.6海里。
围头海湾东临台湾海峡,由两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3平方公里,村里常住人口4100人,海外华侨5000多人。
围头是个港口。清代《晋江县志》描绘围头:正瞰大海,南北洋舟船往来必经之地。
围头湾海阔水深,是天然避风良港。南宋时,台湾的大米、白糖、甘蔗、香蕉等土特产源源不断地从围头港运往大陆各地;大陆的烟、酒、丝织品和药材等源源不断从这里运出,运往南洋各地。明清以来,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不再,围头海上贸易也就日渐衰落。加上半岛地少人多,于是很多人便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异国谋生,长年侨居被家乡人称为“番邦”的地方,成了“番客”,后来又被称为华侨。
围头,这个晋江华侨异乡谋生的起点,演绎了多少离合悲欢?
现在,围头港是国家对外开放港口,是晋江主要出海通道,承担着晋江60%以上内贸货物进出口任务。是福建省的重要内贸集装箱港口,泉州地区大宗内外贸件集散地……
我望着眼前的大海,海天一色。
当地人说,这里的海水颜色一天三变,早中晚各不相同。海水每天上午涨潮,下午落潮。
湛蓝的天空,衬托得云朵格外洁白,风不断吹来,一朵又一朵白云不断移动,不断变化,一会儿成团,一会儿成片,一会儿丝丝缕缕,不断飘散,高天上流云,飘飘渺渺,白云苍狗,让人浮想。
2点以后,潮越退远,大片金黄的沙滩又宽阔起来,下海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时的浪小了很多,我既恐惧又忍不住壮着胆子往前游一点再游一点……
海就是海,哪怕这时风浪比上午小,仍有风,仍有浪,仍席卷有力。无风不起浪,无风三尺浪,真的是这样的。
海湾的右手边有个小岛,接近海中间,赤脚走过沙滩,爬上礁石,石上有半湿的青苔,踩上去滑溜溜的,得特别留神,不然就会滑倒。岛上全是石头。礁石上着附着小贝壳小海螺,就像嵌在石头上。沿海岸线岩石由于日复一日海水冲刷,已成褐色,虽是整块大石头,却硬是被海水冲刷出了岩洞和岩腔,有游客躲在岩洞和礁石背阴处看海、乘凉、聊天。
我没想到海边的紫外线如此厉害,当时光想着踩沙游水拍照,也没觉得太阳多晒人。回来才发现,脸晒黑了,身上泳衣没遮盖的部位,因为没抹防晒霜,晒得像烤熟的热狗,发红发黑不说,还火辣辣的疼了二天。呃,莫说俺黑,俺从非洲来滴。
这次海边呆了一天,还长了一个见识。啥见识呢?
在这之前,我觉得风平浪静的海游泳没意思,像游泳池,觉得要扑进原生态的海才感受得到海的性情和味道。待真正到浪花翻卷的海里扑腾了才知道,这想法自以为是不说,还不切实际。因为事实上,不是海边长大的,体力不是很好的,胆敢到原始的没人游泳的海边去游泳,是件要命的事。非游泳区水域水情复杂,常常有暗礁,水草,淤泥,漩流,盲目的扑下去,恐怕就会去见了龙王。
这时我想起一位老师说的话:爬山要知山性,涉水要知水性,和人相处要知人性……听过的会忘记,见过的会记住,只有经历过的才会明白。
道理是这道理。
想想人这一生,从小到大听道理,学道理,但不一定懂道理。
想起一则故事。
有人问僧:“你总是在修行,通过修行,最终得到了什么?”僧答:“什么都没有得到。”
他再问:“那您还修行做什么呢?”僧微笑着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失去的东西。我慢慢的失去了埋怨、依赖、纠结、狭隘、挑剔、指责、悲观和盼望;失去了肤浅,短视,失去了一切无知、干扰和障碍。”
这时,在海边,思绪如眼前的海浪,一念起,一念落,千回百转。
眼前的大海,有风起浪,无风也起浪,总在起伏,涨潮是它,退潮也是它,变化之中,虽有规律,却深不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