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个小子表面上挺老实的,一肚子坏水......”
“你给我工程拿回来,不给你干!”
“这个是你失职,干不了你辞职!”
“大同是需要干活的,不是需要什么官儿......”
以上这些经典的语录,都来自一个被称为“现实版李达康”的中国市长口中。
强硬的工作风格是他的鲜明特点,《人民的名义》火起来之后,他便被网民冠以“现实版李达康”称号。
而在此前,作为山西著名市长,他早已以“耿拆拆”的名号享誉三晋大地。
他就是耿彦波。
01初任灵石县,力排众议修建王家大院
1995年,一个没有网红的年代,耿彦波成为当时的“名人县长”。
这并不是什么好名声。这一年,耿出任山西灵石县长,履职不久,他考察了当地的古建筑王家大院,并在考察不久后做了一个决定——修葺王家大院。
耿的这一设想,要花费将近5000万元,而当时灵石县整个县城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区区一个亿。
一石激起千重浪,耿的这个“疯狂”决定遭到了大多数的反对,说他浪费钱财,说他是“疯子”。
同时,由于涉修葺古建筑涉及到拆迁,本就有情绪的老百姓,加上安土重迁的情节,一时间也充斥着不满的声音。
耿彦波没有退缩,他力排众议,坚持王家大院项目的上马。
逻辑很简单,但却体现这他的远见。实地考察的结论告诉他,灵石文旅资源的挖掘是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时的艰难,可换来将来的崛起。
他亲自撰写了《王家大院》一书,在各个场合散发,宣传灵石的王家大院。
1996年,第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太原举行,在耿彦波的主导下,灵石县的宣传部主动来到了会议现场。
会上,灵石县对王家大院进行了全貌描述,并诚挚邀请来自各地的专家到王家大院参观考察。结果,王家大院“火了”。
来参观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当地的经济开始一片繁荣,曾经依靠单一经济的灵石县迎来了重生。
在骂了耿彦波数年之后,灵石县从上到下开始理解这位“疯子”。
02受伤裹着纱布去工地监督工作
2000年,耿彦波调任榆次。这一次,他继续延续灵石的做法,只不过,内容换成了榆次老城的修复。
而耿的胆子也随着主管城市规模的变大而变大。去了榆次的第一件事,便是炸商场。
他下令,把原来榆次老城区的两座商场夷为平地,在这块土地上重新建造榆次古县城,与留存的古城相连。
这不是个小事情。王家大院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复,极少拆旧建新,而在榆次老城的改造中,竟然要“炸城”,而且是经济体量不小的商场。
耿彦波又一次站在了舆论的漩涡中,他解释道,“两个商场能给榆次的经济发展起到多大的贡献?这我们是有目共睹的!”
最终,榆次老城的改造工程还是上马了,他也因此得名“造城市长”。
比起王家大院来,榆次老城的改造更加繁冗,涉及层面更加广泛,不仅是几座宅院要恢复旧貌,更包括街道、县衙、地牢等等。
耿彦波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心血,他穿着一双永远布满灰尘的皮鞋穿梭于工地上。有时候凌晨把专家叫起来研究改造方案,这些事迹都被经历过的人记在了心里。
榆次老城的改造过程还给耿带来了人身安全威胁。由于涉及拆迁,触及很多地方利益,而耿的办事风格又极度强硬,便得罪了黑社会。
在一个夜晚,身为榆次市委书记的耿竟然被偷袭,一条腿被打断,黑社会的手段残忍至令人发指,试图以此来威胁耿,使其在榆次老城工作上做出让步。
出人意料的是,耿并没有因此而妥协。腿伤尚未痊愈,他便拖着腿来到了施工现场,亲自指挥,下达了那声强硬的“拆”的命令。
榆次老城终究竣工了,不管过程有多么曲折。由于离省城太原较近,一时间引来了比王家大院更多的游客。当时,太原市有一班901公交车直达榆次,票价仅3元。
数年后,央视晋商史诗级题材电视剧《乔家大院》开拍,乔致庸入狱的戏份,选择在了榆次老城县衙的地牢。
榆次老城,为榆次市带来了名片效应。
03“大同是需要干活儿的,不是需要什么官儿”
耿的从政生涯中,最具鲜明特点的是任职大同市长期间。只因为“造城”更加大刀阔斧。
2008年,接到耿彦波要任职大同市长的消息后,各界纷纷骚动,因此前耿在榆次的“光辉事迹”,坊间传言他“打算把另一条腿留在大同”。
在某些程度上,耿没有让他们失望,果然,耿来到大同他做的第一个决定,又是拆迁造城。
大同是山西副中心城市,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有“北方锁钥”之称。历史上,这座城市称为云中、平城,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大一统融合的中心,北魏曾在此建都。
北魏孝文帝行汉制,以都城大同为起点,掀起了中国文化的历史繁荣期。
而现代以来,大同却仅以产煤为人所知。耿的设想,就是想恢复大同的北魏样貌,以文化积淀为基础,重新打造这座历史名城。
耿彦波穿着那双布满尘土的鞋爬上了大同市的山上,俯瞰大同后,打算一边拆迁,一边恢复老城。
回去开会,耿说道:“有人说你这个市长不能只抓市政建设啊,民生你就不抓了?”,“我们怎么能不抓民生?造城涉及到的拆迁过程是要改善老百姓的住房条件的,我走了这么多的地方,大同老百姓的住房条件之差,是我在其他地方从来没见到过的!你不做这个工作能行?”
第一步便是老城居民搬迁。搬迁涉及原有百姓的新住房安置、赔偿、就业、小孩上学等一系列问题,工作便不容易做。
耿急于进度,开会批评:“一个拆迁、一个搬迁,两个大事么,一个也办不了?!”
有一位负责的乡级干部就抱怨道:“耿市长,乡里头现在就没能力办这些事情。”
耿当即拍桌子:“这个是你失职!干不了你就辞职,换个能干了的人来干!”他继续补充道:“能让你上来就能拿掉你,大同是需要干活儿的,不是需要什么官儿!”
对于拆迁过程中遇到的衍生问题,耿彦波“特事特办”,百姓可以直接找他汇报,耿进行现场办公,给予解决。
拆迁完成后,第二步是开始新的建设。耿关心进度的同时要求高质量,一次视察,发现施工队在本该添加水泥的地砖下使用水泥,他用那只几近破了的皮鞋踢着脚下的泥土厉声说:“这哪有水泥了,你这是糊弄鬼呢?”
把施工负责人叫过来后,耿当着一干人众指着负责人骂道:“你看这小子,他妈的表面看起来挺老实的,一肚子鬼水!你给我工程拿回来,不给你干!”
04“历史不会给大同第二次机会了”
在大同旧城的改造上,耿彦波显得很急。
他早晨4点多起来到达办公室,晚上没有意外情况一般10点半以后下班,并没有双休和节假日的概念。
在大同的项目上,耿一度时期每天忙到凌晨1点,依靠安眠药入睡,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他的夫人劝他回家休息,电话打到市委。秘书把电话接起来,说耿在开会。夫人说必须让他接电话,秘书只好保持通话,让其听耿的工作状态。
彼时,耿彦波确实是在开会,会议结束后,耿彦波又去接待招商引资的老板,秘书只好拿着没挂掉的电话跟着耿跑。
耿的夫人无奈之下,只好前往市委大楼,跟着耿彦波,趁人少的间隙,跟他说道:“你还要不要命了?几天没睡觉了?”
耿只是打着哈哈:“前天不还10点半回的家么?”
“10点半回家,1点睡觉,你几点走的?”
“那不是快六点才走的么?”
“你明明5点就走了,不要命了,老这样,都跟着你别活了”,耿的夫人一边说,一边抽泣起来。耿自知理亏,不能说什么,只好在众人劝说下回家。
有记者后来问道:“您为什么这么急?这么拼命?”
耿彦波答道:“历史不会再给大同机会了,这次冲上去就上去了,冲不上去就再没有机会了”,“你看着我很急,实际上我们的整个项目进度并不快......”
造城工程在有序推进,在去工地视察的车上,片区负责人向他汇报着近期的进度和下一步计划,耿满意地点点头,向窗外望去......靠着椅背睡着了。随行秘书跟司机说:“开慢点,开慢点,让他稍微多睡会儿。”
05“耿市长,回来!”在群众挽留中离开大同
2013年2月,时值冬天,地处塞北的大同大雪飘飘,似乎预兆着大同美好的未来。
耿彦波似乎也要迎来政途中的美好,市委马上换届,按常理,他马上就要升任市委书记,这就意味着,他还能继续为大同多干几年。
而突然间,省委一纸调令下达,任命耿任太原市长,要求令到即行。此时,离农历春节仅余几天,耿甚至不能在他深情所寄的大同过个年。
接到命令的耿只好一一和他一起搭班子的“战友”道别,期间,有干部表达了对耿调离的不舍和不平:我们天天在一块儿,太了解他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越有能力的人,越不让他实现理想呢?
他说的这个理想,便是耿彦波把大同改造成为一个文化都城,真正造福大同人民的梦。
可这都实现不了了,白雪皑皑,变成了离任的悲歌。
离开那天,大同市数千百姓自发相送,拉出“耿市长,留下来”的巨型横幅,并口中不断重复高呼着这句口号:
“耿市长,留下来!耿市长,留下来!......”
公车缓缓穿过人群,坐在后排的耿彦波一边听着百姓的呼声,一边挥手致意,没几下,便再也控制不住,泪如雨下......
哭过之后缓缓远去,往省城的路上,耿彦波又睡着了。
他太累了。
06太原在崛起
“大同已经成为过去,现在开始要有新的工作了”。
调任太原后,耿彦波迅速调整了新角色,着手太原古县城的修复以及太原基础建设的重新规划。
在他主持下,太原地铁通了,第一条高架修起来了,锦绣龙城有了新的面貌。
或许一个转型过程中的城市,做这些还远远不够,或许路子还走得很慢,但是,我们看到了进步,看到了太原崛起的曙光。
07尾声:“我一直都在漩涡中”
实际上,耿彦波从政半生,对他办事风格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然而经过时间沉淀后,总会理解他的做法和远见。
“他是个好官,谁愿意背着骂名,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地那么干活,他还是想做成点事情的。”
“大同第一个好市长”。
这是后来民众对他的评价。
耿彦波曾表示,他从政这么对年,已经对做官没有什么概念了,只是想为老百姓做成点事情。既然要做成事情,就不要“一说你不好就不敢干了,很多干部过不了这个关,认为我帮你们干好事,你们怎么还骂我呢,想不通就不干了。”
而对于耿而言,挨骂一时,利民万世,他说服了自己。
“城市建设是春天挨骂,夏天就好一点,秋天就有收获。但是你能不能熬过春天和夏天呢?你不能光等着秋天收获,有因有果啊。”
“我担当起这个责任,所以,我走到哪里都在漩涡中”,耿彦波总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