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开始,韩寒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谜一般的存在,不明白他所作文章的中心情感,也不太明白他所翻拍的电影的主题思想。高中的《后会无期》就在我的心里打下了谜一般的烙印,从电影院出来的我一脸茫然,只能靠在“豆瓣”疯狂搜索评论来获取些许思路,找到这影片的精髓所在。
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自从步入大学以来,我一直想去了解韩寒作品吸引人的特色之处,奈何工作和学习繁忙,又加之有了手机的束缚,许多想干的事情就此搁浅。转眼不再是大一的青涩模样,在枯燥的学业背后我也需要有文学来滋养我那充满理学的干涸大脑,所以就此捧起《三重门》,重还夙愿。
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林雨翔一句句粗俗的语言,惊讶、难以忍受的心情充斥着我的内心,不明白如此富有文学气息的韩寒怎么会以这篇文章出名。接下来书写着主人公林雨翔在学校中发生的种种过往,有我们常见的恋爱场景、也有对学业的无比厌倦之情。一本书读下来,我才明白它的精华之处。
它书写的社会与普通小说场景不同。韩寒以自己为原型,书写了中小型城市小孩成长的现状,毕竟不是每一位学生的生长环境都是充满学习氛围的,它反映了绝大多数学生面临环境问题,在书本中也可以反映出作者韩寒本人是十分反对当时社会环境状态的,也可从书本中看出韩寒的厌世情绪。所谓,言为心声即为此吧。
语言一反普通文学类小说常态。《三重门》语言较为粗俗,不受世俗限制约束,让大部分读者从此中间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生活的本真气息,我想这是它受众广的主要原因、也是它最后拍成电影虽平淡无味但仍好评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情节真实有趣,情节诙谐幽默。全文透露着一种自由不羁的风范,与钱钟书的《围城》语言风格极为类似。韩寒运用大量的比喻,将自己的生活状况呈现在读者面前;虽说是平平淡淡的场景,但在这别样的刻画下也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作为大学生的我,想想处在城市边缘农村的孩子们,他们是不是也遭遇书中这样的情况呢?他们在小学、初中阶段肯定也有过迷茫、无助;有过自己的理想,却没有实现的条件:包括家庭经济情况的制约、父母的希冀等等。他们就在这样的没有目标的时间里虚度光阴,可有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呢?有没有人能够为他们排忧解难呢?他们是否能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现在美好生活属实来之不易,我们更加应该奋勇向上,毕竟下一辈的幸福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你不努力,拿什么换他们的幸福快乐?在平淡生活中活出自己的精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