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书之前,我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是不全面的。记得曾经在一次观课时,我看到每位同学手拿一个平板电脑作答,老师实时展示作答的结果,并进行检测和评价。当时以为这就是信息化的全部了,殊不知信息化教学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第19讲中将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互动、检测、数据、对话、小组、差异。这几个阶段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即时特性让课堂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被调动起来,课堂氛围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这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基础。紧接着教师在新授课后用“反馈器”等手段检测学生的知识内化情况,再依据有效数据进行决策,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点,激活思维。在思维的碰撞中,对话自然而然的展开,小组互帮互学也应运而生。最后,高阶的信息化教学还能帮助教师达成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形成个性化的学习。
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知道唯有继续学习,实践再实践,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