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到一个简历咨询,其实,还挺优秀的一个学生。
但是扔到简历堆里,也不那么出众。
1 动笔修改
所获荣誉
对于竞赛类荣誉,如果参加队伍有3000支,你得了全国冠军,那就是1/3000,把这个标在简历上,含金量马上不一样。
对于学校颁发的荣誉,虽然是校级荣誉,但如果全校只颁发给10个人,那就写上:全校评选10人。有的奖甚至2年才评选一次,那就一定注明:2年评选一次,每次只评10人。这样,你的证书分量立马增加好几个档次。
成果和项目经历
科研成果放在第一页,科研项目经历放在第二页。
你发表了多少文章,做了几个软件,申请了多少个专利是最终的产出,是你做成了些什么,重要性自然高于你做了些什么。
你的论文是什么级别?EI/SCI?影响因子多大?
你的软件的价值是什么?能够带来什么效益?
你的专利解决了哪方面的问题?
如果论文级别比较低,可以不展开写。但是你做的软件和专利,它的价值应该作为简历的重要出彩点。
科研项目这里,只写项目名称、甲方单位和简单的项目描述是不够的。
HR最看重的是你作为什么角色,完成了哪部分工作,这部分工作在整个项目里所占的地位。这句描述除了能够展示你是否具有团队合作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向HR展示你的总结凝练能力。但是很多学生都不写,或者写不出来,于是套话匆匆带过。
你做了哪些志愿活动、参加了哪些社团活动,这不叫工作经历,这充其量叫实践经历。如果你没有真正作为一名员工在公司里工作过1年以上,而是实习生,那么最好也如实的写成实习经历。
被忽略的自我评价
这部分其实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学生都把它当做了套话,甚至当做美化排版的工具:如果两页简历没写满,就用这部分填补一下版面,如果两页简历很满,就干脆不要这部分了。
于是HR扫一眼这个部分就知道你到底对简历用没用心。
比如:你写你具有强烈的学习精神。好,那么你一年读了多少本书?有没有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如果你把这个写上去,我一年读了50本书,并在简书上撰写了近百篇读书笔记,累计吸引近千人阅读,还建立了一套非虚构类图书的快速阅读法。HR看到之后会怎么想?
比如:你写你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好,那么你在过去的时间内,跨界了哪些领域?给自己增持了哪些技能?
有的学生也非常爱写自己具有熟练的OFFICE办公软件技能。那么如果另一个学生写:“擅长PPT,并在课余时间完成多少单1000元价格的定制PPT,客户领域涵盖交通工程、互联网金融等多少个领域。”你觉得HR会对谁的简历更有印象?
有的学生喜欢写自己表达能力强。那么你做过多少场分享会?做过几次听众超过百人的演讲?
做过学生干部的学生都会写上自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有的学生可能同时担任两个学生组织的干部,那你能不能量化一下,写成自己在多长时间里,作为什么级别的领导者同时管理几个团队,带领过多少人,完成多少个规模达到什么程度的什么级别的活动?
平淡无奇的个人技能
个人技能这里也经常被学生们写的毫无个性,平淡无奇。
比如你说你这个专业软件用的好,那你运行过多少数据?这个直接显示出你是否具备对专业数据的判断经验。此外,你能在多长时间内处理多少数据?结果准确度如何?
你说你熟练掌握编程语言,那你写过多少行代码?编程速度是多少?
你甚至可以写一个你拿手的爱好啊,比如你做的拉面得到了多少个赞。
你把个人技能和自我评价写的出彩了,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就会很有话题和你聊,你还怕什么无厘头的问题?
千篇一律的简历色调
还有一件事,就是大多数同学的简历色调都是蓝色系或者灰色系。
同学们能不能为每一个公司单独设计一个简历?用该公司的LOGO中的两种颜色作为简历的色调呢?我曾经帮HR在一摞简历里面找某个同学的简历。面对千篇一律的白色、蓝色和灰色调调,真的好难找。
如果简历色调与众不同而又和公司特别贴切,被识别的几率就高多了。
2 简历花了多少功夫,你就值多少钱。
简历一定要花费心思,在这唠叨一句老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做自己简历的时候,一定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以为你的简历还可以,但是大家其实都这样。如果在厚达几本全英字典厚度的简历堆里,你要怎么写才能让HR挑出你?如果你是老板,你凭什么要录用一个简历都不出众的人?
好好做简历吧,花一个月的时间都值得。如果它能带给你年薪十万起步的工作,你觉得每个字应该值多少钱?然后你觉得你应该为每个字花费多少时间?
如果觉得写不出像样的技能,给自己一年时间,朝着目标简历努力,你能改变自己。
给简历一个公平的待遇和价码,毕竟,你怎么对待它,人生就怎么对待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