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大医》|有志者事竟成

#2025年第三本书|听书1#

《大医》是马伯庸的长篇小说,去年开始看他的《太白金星有点烦》、《长安的荔枝》,都是很好看的书。对这位八零后作者有些敬佩。

《大医》的故事由北洋军阀时代一直延展到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通过一群卷入20世纪上半叶动乱时局的医务工作者,书写中国人民波澜壮阔而又震撼人心的抗争史。

主要有三个主人公:一个在日俄战争中死里逃生的东北少年方三响、一个在伦敦公使馆里跑腿的广东少年孙希、一个不肯安享富贵的上海少女姚英子,在1910年这一个关键时间节点,同时踏入了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始了他们纠葛一生的医海生涯。

故事开始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未来会走上怎样的道路,并没有从医的理想。在跌宕起伏的时局中,在上海鼠疫、皖北水患等一个个事件的推动下,在战火的洗礼和淬炼中,他们终于成为出色的医生。

之前听书基本记不住什么,但是这个长篇小说即便是听都能牵引着心弦,完全不会思绪飘开,故事一层层展开,印象深刻,以后有机会还是读下文字版。了解了下背景,其实这是一个真实存在故事的改编。2017年,马伯庸应邀为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建立的首家医院华山医院的职工作讲座、在参观院史馆的时候,发现该院的历史是一个宝藏,于是在2022年诞下了《大医》,整个故事下来有点收获:

一、有志者事竟成

就如同阳明先生所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从始至终最坚定的就是方三响,因被救后立志从医,救助更多人,他做到了,即便中间有过诱惑他也没有偏离自己的志向,他一直养着沟窝村活下来的村民,他也做到了。

虽然孙希和姚英子中间都被各种事所影响,但是他们最终都是为人们健康而战斗到最后一刻。那个年代的人能感受到他们满腔热血,有目标,有追求,有信仰,真好!

二、精神领袖

唐代孙思邈拒绝了皇帝多次的征召,甘为民间医生。他说:“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孙思邈这句话在书中也反复过几次,在困难时刻都是能激励他们继续坚持的动力。人要有信仰,有精神领袖,因为那是在我们面临一个个困境时,在无助时,唯一能指引我们方向,让我们不放弃的能量。

可以是一个人,一本书,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瞬间,让我们有能力自己脱离苦海,成为自己的引路人。

三、因果循环

缘分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我现在开始相信因果了,万事皆有因,万般皆是果。今日因,明日果。因果循环,行善事,做好人。

在通篇的最后,他们三人再一次到达白渡桥看日出,此时已是垂暮,在他们的回忆中发现,三人的命运从一封电报开始交集,犹如三股丝线牵动着整个情节。也由此牵引着我们回到故事刚开始的那一幕,原来皆有迹可循。

乱世之中,为治病救人的初衷没有改变,而我不为之改变的会是什么呢?

这是一本后劲儿很大的书籍,也因此喜欢上这个作家的作品。文字的力量、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名言我们都不陌生。 秦朝末年,有个叫陈胜的人。他家徒四壁,却有着远大的志...
    萌面巧克力阅读 931评论 0 0
  • 出差回来了,继续回忆录吧。 到上一期,第二份工作就这样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工厂里的工作其实也挺好的。在工厂里做事...
    山水奇才阅读 73评论 0 1
  • 六3班 张旭华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才能“事成”,如果无“志”则“事”不成。只要心怀大志,有锲而不舍的精...
    六3班张旭华阅读 461评论 0 1
  • 东汉时,耿弇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名将。有一回,刘秀派他去攻打地方豪强张步,战斗非常激烈。后来,耿弇的大腿被一支...
    大寶天天鉴阅读 288评论 0 1
  • “有志者事竟成”是一句很实际的话,有人说这是一句真理,那些人说的很对,因为这句话就是一句真理。 铁杵磨...
    章利未阅读 1,38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