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说他从小,他的父亲就跟他说:尊重你自己的感觉!你的感觉越是特殊,别人就越喜欢对你说三道四,而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坚持从自己的感觉出发。
我们都期待成为一个真正的独一无二的自己,但是在这条路上总是会有些坎坷,我们没办法正视自己的感受,习惯性把别人放在首位,以至于到最后,更加的厌恶自己。
一、为什么受伤的人总是你
明明大家都是平等的关系,自己却总是做出低人一等的姿态,考虑对方的感受,凡事都优先考虑对方,并形成了一种习惯,甚至连自己都想“我要是不那样就好了”,却偏偏没办法让自己停止。
在一个美好的周末,正想着泡一壶好茶听听音乐,同事的电话就打过来了,十分紧急,还没你不行。
正想着在图书馆多学习会,室友就发来了消息让帮忙打饭,这时候还得掐着时间点早点回去。
大家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他们为什么不拜托别人做那些令人讨厌的事,却能若无其事地把那些事情扔给我呢?
其实有时候班可以是别人来加,只不过是你比较好用,饭也可以是他自己去吃,只不过反正你也不会拒绝。
班加完了,饭打完了,你也不会开心,反而给别人不断使唤你的可能。
有时候别人怎么对你,是被你在无意中教会的。
曾经谷爱凌趁着时间的空隙在车上吃饭,有人想采访她,谷爱凌坚决回绝:你等我吃完这个饭好吧。
非常不显眼的一件小事,但是仔细去想,谷爱凌的做法反而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
许多人总是会感到受伤只是因为自己在生活中太过于小心翼翼了。
如果一味地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过分地小心翼翼,就会让对方生出一种:“他就是比我弱,我就是比他高一等”的想法来。
试着去拒绝别人,尝试着把自己放到和别人平等的位置上来沟通,会发现其实大家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人而已。
那些拘谨只不过是自己把对方高估了而已。
二、练习钝感力
什么是“钝感力”,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有本书就叫《钝感力》。在他的理解里,钝感力可称为“迟钝的力量”,是对眼前的事情表现得迟钝一些,不要什么都往心里去,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伤痛,是一种能够让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太过于敏感,总是喜欢把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件事情往大里想。
比如同事在说笑,如果自己走过去,他们的谈话马上停止,这时候肯定就会有人心里想:他们为什么要停止自己的谈话,他们是不是在讨论我。
接着是无止境地非常消耗心力地揣摩和反思。
实际上有过这样经历的人都知道这样活着非常累,但就是摆脱不了胡思乱想。
善于忽略的人在面对这样的事情时,他们的反应往往是:啊?你为什么要在意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呢?为什么要考虑这些事情而浪费自己的时间呢?
我们是否应该分清哪些是可以在乎的,哪些是可以忽视的:这些事情并不会伤到自己一分一毫。
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在一个车水马龙的街上,所有车辆都在自己的轨道里行驶。
一辆小轿车在实线处掉头,差点撞上一辆摩托车,摩托车的驾驶员朝小轿车驾驶员看了一眼,小轿车驾驶员骂了一嘴。
摩托车驾驶员听后气不过,转头把摩托车往小轿车上倒 。
小轿车一下子气就上来了 ,开门出去一脚把人踹飞,马上两个人就扭打起来了。
两个人都在气头上,不把对方打压下去都压不住自己的一腔怒火。
几个回合下来,两败俱伤,两个人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最后还是交警出面才把事情解决了。
可是仔细想想,这场冲突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过多地解读别人的语言、想法,反倒是让自己不痛快,最后的结果还是由自己买单。
如果有个人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用了更加暴力的手段,恐怕结果谁都承受不了。
三、拥有不在乎的勇气
一件事情发生了,它让你感受到的是快乐或是烦恼,其实不是由事情本身决定的,是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决定的。
你把别人的话放在心里,那自然就会成为能够伤害你的利器,因为你认同了。
一代女神林青霞年轻时有一次走在台湾的街头,对面有两个女子从对面看过来说她丑,林青霞的第一反应是不会吧?还好吧?
她没有一点生气,反而笑得很灿烂,她知道自己不可能很丑,能清楚知道自己价值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质疑去否定自己。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肯定不会都会被别人喜欢的。
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出一个概念:别人怎么对你,反映了他的内心。
我们时常会因为别人动摇我们的内心,时常会在意别人对我们的一举一动,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地会有一个意识:别人怎么对我,反映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些道理,但是实际上可能是相反的。
在武志红读大学的时候,他非常地尊敬一个老师。
有一天,他在校园里遇到了这位老师,便上前跟老师打招呼。
为了表示自己对老师的尊敬,武志红主动把路让出来,自己站在路旁边。
谁知这位老师竟然高傲地把脖子一扭,走了过去。武志红以为是自己的问题,导致他很受伤。
刚开始,武志红还以为是自己的问题,后来才发现,同学们也都有相同的遭遇。
武志红解释,这是心理学中的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互动的两个必然成分,别人将他内心的感受投射给你,而你认同了,于是你就会有一种被伤害的感受。
而这些跟我们这个人本身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苦恼是别人给你的。
结语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平等而独立的个体,与其去在乎别人的感受,倒不如尊重自己的感受。过分地放大别人的感受,实则就是给了别人伤害你的权利,想要做自己,是否应该从尊重自己的感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