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听见阿梅和外婆的争吵。
起因是:桀宝出现了气管炎,但是药却怎么也喂不下去。哄着喂,凶着喂,兑奶喂……办法试了一个又一个,桀宝倔强的就是不张嘴。那倔强带着些许的镇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镇静。
最后,阿梅决定采取强制措施,姥爷困住桀宝的胳膊和腿,阿梅掰开嘴巴,药物因为勺子的抬起进入了口腔,身下的人儿好似有所察觉,滋滋的往外喷,液体顺着嘴角流至脖颈。阿梅有些生气,那个小萝卜头却抢先一步哇哇的大哭起来。这哭声像是压垮阿梅和外婆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场争吵拉开序幕。
外婆责备阿梅不应该用这么粗鲁的方式,天天嘴上说着爱宝宝,但冷了不知道加衣,被子蹬了不知道盖起,整天就知道玩手机。
阿梅委屈的抱怨外婆不应该这么宠溺宝宝。
外婆反击:“宝宝这么小,有哪一次你听我的了,让你不要买那么多锅碗瓢盆,你偏买,宝宝吃了几回?全在厨房里堆着。”
阿梅不甘示弱:“我不也是想让他多吃点嘛,你不要总把你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我。”
外婆愤怒:“讲了多少回,你就不听,你以为你有多了不起?”
阿梅气恼:“我没什么了不起,哪有小宝宝一声不哭的,哭就让他哭,一哭你就宠他,以后不要总说抱他抱的胳膊疼。”
……
随着姥爷的一声:“阿梅,你少说两句”。争吵告一段落,确切的说,争吵由原来的你来我往变成了外婆一个人的叨叨。
我觉得好笑:那个引起争吵的罪魁祸首已经在沙发上玩起了卡片,而被牵扯进来的两个人却在各自生气。
我觉得困惑:这场争吵的意义在哪里呢?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来应对下一次喂药吗?还是说那个刚满一周的孩子会因为这次争吵而改变他喝药的态度?显然没有改变。
本来就是个“如何喂药”的问题,最后却牵扯出“你没照顾好宝宝”、“你不该买那么多锅碗瓢盆”、“你自以为是”、“你宠溺宝宝”一大推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
唯一的解释是:这样的争吵无非就是负面情绪的宣泄口,一桩桩、一件件的不满意,时间久了就会在心里发酵,在日夜带娃、操持家务的劳累下不断催化,逐渐膨胀,最后爆发,于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被一件件倾倒。
最后还是姥爷厉害,他去小区诊所拿了支注射器,完美解决了桀宝喝药的难题。
姥爷说:“有事情就解决事情,东一句西一句的能有什么用?”
对哦。
回归问题本身,就事论事的讨论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然后按照这个执行,这应该是吵架之道吧。
事情是简单的,人是复杂的。掺杂了“我”的争吵,让人有了胜负欲,变得情绪化,顾左右而言他的掀起一件件不相关的风雨,最后发展成“你自以为是”的人品,这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
有了桀宝之后,我发现外婆和阿梅的分歧时不时的就会出现在生活里,无论是伤害性大的,还是小的。
阿梅说:“妈,宝宝要学着自己吃饭了,不能再喂了。”
外婆糊弄:“这么小,自己吃每次都吃不到嘴里,你都这么大了,衣服不也是我洗。”
阿梅说:“妈,宝宝零食不能吃太多。”
外婆反驳:“能吃你多少东西,你要是不舍得,我给他买。”
外婆说:“阿梅,宝宝小,你不要一出去就很晚回来。”
阿梅解释:“我去看房子装修了。”
外婆生气:“早就让你装你不装,要是听我的,马上就能住进去了。”
……
因为时代、观念、及文化教育的不同,阿梅和外婆产生了诸多分歧,多数是以外婆的胜利而告终,阿梅委屈又无奈。
我分享了一段文字给她:“婆媳之间的分歧,由孩子的出生而滋长。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里,可能最后总是要听婆婆的,因为婆婆地位尊贵,因为出生的婴儿属于整个大家庭。——龙应台”
母亲有天赋的权利来决定孩子的教与养,而我也希望阿梅和外婆能够慢慢的以正确的方式达成共识。
母女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婆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