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的海燕走在熟悉的乡间小道上,与许多年前对比,这条小道竟没什么变化,铺路的碎石被磨得光亮,通向前方。远处几棵大杨树下面那栋二层的小楼就是她的家,而村里更多的房子是一层的砖房,村道还是土路,车子开不进去停在村口,她与丈夫于飞提着行李步行往家的方向走去。
母亲远远看着她回来便迎了上来,“燕、于飞,回来了,回来好。”一边接过他们手中的箱子,一边仔细打量着海燕。海燕搂了搂母亲肩膀,母亲还像记忆中的样子,却少了几分愁苦,满面都是笑意。丈夫陪着母亲一边说话一边走进屋去,海燕站在家门口打量着小楼,白色的瓷砖贴面,倒是几分整齐。小楼后面还是一个小院,那是她少时的家,低矮的泥巴房子,现在养着鸡鸭。她没有告诉新婚的丈夫,这栋小楼主要是她资助父母建起来的,她希望在丈夫的眼中,她的家一直都是这样的美好。
弟弟弟媳两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了侄儿由父母带着,父亲嘿嘿的笑着,把烟递给丈夫,又把枣、苹果殷勤的摆在他们面前,“吃枣,这是自己种的。”父母都不太会说话,只用行动表示着欢迎。侄儿站在门后,怯生生的睁着眼睛看着海燕与于飞,海燕冲着他笑,说:“过来给姑姑抱抱”,孩子却羞怯着不敢过来。于飞拿出带回来了巧克力,走过去塞在孩子手里,孩子拿了低着头小声的说:“谢谢”,然后欢快的跑到外面玩,海燕想,农村长大的孩子多少有些胆怯,就像当年的自己。 海燕是这个村里唯一一个考上大学女孩,在此之前,她以村小学第一名的成绩被学校推荐进了县里上初中,海燕又顺利考上了县里的高中,而她在镇上读初中的同学很多连普通的高中都考不上。海燕并不是极聪明的孩子,高中的时候,县城里的很多同学边玩边学,还有不错的成绩,而海燕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精力学习,也只能勉强跟得上学习进度。每次离开家回学校,父母总是一边叹气,又一边嘱咐她要好好学习。海燕想他们是不忍心断了自己上学的路,周边的同学们还在上学的不多,特别是女孩更少。
高考前的时间里,海燕每天都失眠,焦虑不安。是的,考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否则只能回家务农,而与她同龄的年青人,很多已经抱着孩子在村里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掀起衣襟,露出大半个乳房塞进孩子的嘴巴里,海燕每次看到都羞涩的转过头去。如果,如果留在村里,父母也会急切的操心着给她找个婆家,过不了几年,她也会儿女成群,一辈子抬头望天,低头种地。
可是考上大学又怎样,家里的条件并不好,两间泥巴房子,一个读初中的弟弟,读高中的学费还是二叔和舅舅们帮凑起来的,父母又怎样供自己读大学呢。可是海燕必须走入考场,十二年寒窗努力,总要有个证明。
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特别闷热,学校里正组织学生报志愿,海燕所知的专业并不多,不象她的同学们随口就可以报出来:“信息化”、“国际贸易”、“临床医学”等等。海燕想,能做个老师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暑假的时光,海燕没回家,早早托着县里的同学找了一份小餐馆服务员的事干,工资不高可总也比没有更好,一边赚钱一边在县里等着成绩通知。成绩出来了,在二本线的边缘,据说三本的学费特别贵,海燕更是忐忑不安。七月快过完的时候,她终于收到录取通知书,一个二本学校的师范专业,录取通知中学费的数字让海燕刺痛了双眼。
父母欣慰的接待着前来贺喜的乡亲,连村长都主动上门,赞扬农家的女孩考上省城的学校很不容易。父母最高兴的,为海燕而骄傲,可夜晚海燕分明听到隔壁父母叹气的声音。父母的声音很小,“海燕能考上,不让她上,以后她会怪咱们”“不管如何,都要供她读完。”“这专业好,以后当个老师又体面,又稳定,就算嫁人也能找个好的。”“明天,我去找村长问问,能不能借点钱,先把一个学期学费凑出来。”“我想去城北煤矿上干点活”“煤矿上多危险呀,万一出点事啥办,还是在县里找个零活吧。”“我年龄太大,就算想下井,人家也不要,可渭北煤矿上人多,我去找找有没有别的活干”。“那也好,还有小军呢,以后也要结婚,咱家的房子太破旧了”。“过一天算一天吧。”
九月初的时候,海燕背着母亲亲手缝纳的被褥行李进了省城,没来省城之前,海燕觉得县城的楼特别高,路特别宽,一进省城,海燕眯起了双眼打量着林立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道路、闪烁的霓虹灯。交完学费,海燕的手中只剩了几百块钱,她想省着点用能坚持两三个月。而且辅导员说可以帮海燕申请助学金,如果再在学校附近找份兼职,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走入宿舍,海燕看到已入住的几个同学一人捧着一个笔记本电脑,在玩着游戏。她在县城见过这种电脑摆放在柜台上,没想到大学的同学已在使用。比起同学成套素雅的床单被套,海燕的土布被子特别艳丽,吸引了很多同学过来参观,海燕羞涩的恨不得钻进地缝。吃饭时,海燕并不愿与同学同行,总是找借口推迟时间,偶尔被同学遇到,还要解释自己在减肥,不吃肉。老师布置了一些作业要在电脑上完成,海燕从来没用过电脑,还好一个同学主动借给她,教她怎么开机,怎么打字,因为学习速度太慢,她很不好意思,有时只能到网吧里去用电脑。海燕的英语发音不准,普通话也带着乡音,从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慢慢的她像一个影子,同学老师常常忽略她的存在。
同学们总是更换新手机,MP4、数码相机也已是大学生的标配,一些同学的生活费用极高,不仅可以去小食堂里点菜,还有钱买漂亮的衣服、化妆品。在同学的眼里,海燕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土老帽,总是小心翼翼。别的同学享受着大学生活的自由,可海燕用打工赚钱充实自己,到处帮孩子补习功课赚学费。海燕盼着毕业,盼着工作,盼着减轻父母的负担。
毕业时海燕熟悉了城市的生活,也学会了妆扮自己,总算像个城里人了。可她又发现没有背景没有关系,她不能进公立的学校,只能在教育培训学校谋一份工作,这个城市并不包容像她这样大学生,可回家乡也未必有什么机会,于是她想留在省城,城中村拥挤吵闹小单间,房租水电并不便宜,大学生与社会的三教九流人物生活并无不同,清晨拿在手中的早餐,挤不上去的公交车,夜幕下拖着疲倦的双腿走在闪烁的霓虹灯下,海燕奔波在这个城市,却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可又能怎么办呢,唯有勤奋加努力,才能改变现状。
海燕无数次想起她那些大城市同学们,或能歌善舞,或精通乐器,大学毕业,父母早已帮他们做了安排,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出国留学,而有一些同学连工作都不用找,进入家族企业上班。同一场高考让大家有了公平的竞争机会,可哪里有真正的公平,一些同学靠着父母的赞助买房买车,赚点工资可以四处旅游。而海燕加班加点在培训中心上课,努力存钱为家里盖房子,为父母添置电器,为弟弟娶妻生子添砖加瓦,数年辛苦,才解决完这些问题,海燕总算松了一口气,开始为自己的未来作打算。
这次回乡是因为海燕于飞结婚,他们在村里大摆宴席,全村老少都来喝喜酒,称赞海燕是跳出农门的凤凰,而海燕的心中在想,对比于飞,她比于飞付出了多倍的努力,才仅仅能在城市落住脚。海燕没有告诉父母,城里结婚是不给彩礼的,她给父母的五万彩礼钱是自己积蓄。也没有告诉父母于飞家里为他们准备的新房,提出要海燕家拿钱装修,海燕已经没有钱了,最后于飞把自己多年的积蓄以海燕家的名义拿出来,才让公公婆婆勉强满意。
城里长大的于飞对农村的生活非常感兴趣,不断感叹,这地方真好,空气清新,吃着土养的鸡鸭。海燕想,农村除了种地,还有什么出路,她要做个城里人,让她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