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6班 谭海琳 53
诸多人都说西方人特别爱管闲事,明明与他们无关却偏要管,而反之中国则是“各人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鲜明的对比体现出来的是俩种不同文化上的差异。为什么中国人不爱管闲事呢,因为这些事都与我们本身无关,无论它好或坏,都无法影响到我们,是不由“己”推出去的,这就叫“自我主义”,我们只需管好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下规定的“私”的范围内的事,至于范围以外的事,大可不必理会,古人称此“明哲保身”。
也因此,在中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旁人是无法介入的。你自以为的帮忙根本得不到感激,反而是另别人感到莫名其妙。
费孝通老先生曾说: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庞大的伦理网络,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地位声望人缘等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扩宽。每个人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将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纳入到自己的“家庭”成员当中,从而使得自己的交往圈子不断扩大。比如说饭桌上我们经常和别人攀比关系,听到别人现在过的如何如何的好,就一定要说“那是,我的xxxxx嘛,以前我还经常和他xxxx来着”那是无论如何都要和别人扯上关系的。又比如说,刚开学那会,和班上同学还不熟,可是过一阵子总会因为某些小事,硬生生地和别人成为一个家族的人,活生生的认亲现场,一个星期后,你会发现,你多了一个班的亲戚,什么八大姨七大姑全都冒了出来,这就不是攀比,而是还不熟的情况下努力去拉近关系的一个方式。
这种伦理网络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时随地变化的,是可以伸缩的。一个人的伦理网络不仅可以扩大到天涯海角,四海皆兄弟,也可以缩小到六亲不认、孑然一身的地步。因此,乡土社会中的人更容易体会到“世态炎凉”比如说古时的文人,在遭到贬谪排挤后常常感到孤独寂寞,喝着闷酒留下了大量悲愤的诗。
这样的自我主义我们不能单纯地去评价它的好坏,不能因为它出现的弊病而全盘否定它,任何出现在这世上的都有其本身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