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否应该被商业化?是否应该迎合大众消费?
前段时间一副名为《放气球的小女孩》的画作在伦敦一以140万美元成交,作为一个屌丝只能仰望上流社会的玩法。
但这不是重点,当此作品以140万落锤成交时,画框内有的神秘装置(作者的自制碎纸机)启动,把画作撕成了废纸。
“老子是搞艺术的,不稀罕你们的臭钱”。一个高傲的艺术家形象闪耀在众人眼前。你可能会说只是艺术家在炒作。是否炒作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咱也别擅自猜测。我要聊的是艺术与金钱的相爱相杀,这场好戏似乎自艺术诞生以来就存在了。
大家似乎很热终于歌颂风轻云淡的艺术家,这是全世界的通识,绝不是我大天朝无产阶级的特产。让艺术商业化,是很多文青接受不了的。可是艺术和商业的界限又很模糊,为什么这么说呢?
道在屎溺
如果是其他人,可能会先抛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艺术是什么?」。然后开始名词解释,挺无聊的……我就不玩这套了,我要先讨论的是「我们人类确认无误的伟大艺术作品和艺术家都有哪些?」。
达芬奇和他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庭天顶画》,伦勃朗的《夜巡》,杜尚的《泉》,安迪沃霍尔的梦露和金宝汤,敦煌的壁画。
这都是对后期有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品。但这些作品的背后似乎充满了商业气息。咱先拿伦勃朗开刀以及同时期的画家哈尔斯。
以下是他俩的作品:
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点?画中人物五官都比较清晰,而且人还挺多,像集体照。其实只就是集体照。因为当时(17世纪的荷兰),涌现出一批经济条件不错的中产阶级。上流社会都习惯找画家为自己画像,比如教皇、国王、富商,但中产阶级没那么多钱雇佣画家,于是就以“团购”的方式,大家凑钱雇佣一个画家,于是伦勃朗和哈尔斯就接单了。
伦勃朗的画作目前是无价的艺术品,但他的初衷不是为了艺术和情怀,竟然只是一个团购订单……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是一个富商的订单。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甚至可能参与了比稿,最终技压群雄拿下了此项目,又没日没夜的加班创作,最终获得了……颈椎病。
要说没那么大铜臭味的艺术品可能就是敦煌的壁画了,很低调的画在石窟的岩壁上,有一种街头涂鸦艺术的感觉,只是一些僧侣为了信仰的创作。还有杜尚的《泉》,他在表达自己对艺术的全新理解,同时也给艺术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一个家具市场买的小便池,竟然是最纯粹的没有铜臭的艺术品。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艺术,都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只“无形的大手”也在调控着艺术的优胜劣汰。艺术和商业并不是水火难容的。
安迪沃霍尔「商业是最好的艺术」
安迪沃霍尔就没有纠结艺术与商业的对立,他把大众喜欢的(梦露),嫌弃的(金宝汤罐头),用最商业的手段(丝网印刷),批量生产。安迪沃霍尔的艺术毫不避讳商业的铜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的艺术早已不是王公贵族的专属,每个人都能消费享受艺术。但艺术与商业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艺术品收藏也带有很浓重的投资(或投机)行为,炒作行为并不少见。既然艺术的商业化自古就无法避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针对艺术品的投资和炒作行为呢?是高明的投资手段?糟蹋艺术的咸猪手?推动艺术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是上流社会的闲情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