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身为专业看剧11年的中年人,我是有鄙视链的:
看英剧的时候鄙视看美剧的,看美剧时鄙视看日剧的,看日剧时鄙视看韩剧的,看韩剧时鄙视看国产剧的。
人到中年,内心圆润了许多,现在我也看国产剧了。
走进写作这个圈子不是很久,还不到200天,也隐约看到了写作中的鄙视链:
历史写作里,正史的看不起趣史的;热点写作里,社会的看不起娱乐的;心理写作里,科学的看不起灵性的……当然,被大家一致鄙视的,是鸡汤。
还有一种不太明显的鄙视,文艺的鄙视商业的。
02
一直琢磨着,为何会有鄙视这种事。它的心理根源是什么呢?
有天女儿在操场里玩气球,玩了一会回家了,很不开心。我问她才知道,原来她被同龄孩子鄙视了。
孩子说,有人说我这么大了,还玩气球……
这么看来,如果一个人玩的更加高级,就容易对比他低级的玩家产生鄙视。
这也要分情况看,有些人是自认为高级,也许狗屁不是。《与神对话》的作者说过: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以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
自以为很高级的人,往往很低级。
也有一些人是真高级。高级别有个好处,就是一眼能看出低级别的位置,因为他也是那样一步步过来的。
这就像打游戏,练到高级别的,看一眼人的装备或者打法,就知道他在什么层次上。
但据我观察,真正高级的人从来不会鄙视低级别的人,与此相反,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人成长。
鄙视的真实原因极可能是:明明比我差,掌声却比我多。
这是一种很自恋的心理,你们大众眼睛都瞎了么,明明我就更棒一些啊,为什么不来关注我?
03
当代超个人心理学代表人物肯威尔伯用一种简而美的方式概述了这种现象:
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无论是写作、电影还是其他艺术,甚至于整个世界,都遵照着这个原则。
这里所说的少,不仅仅是取得这种成就的人会越来越少,与此匹配的是,理解他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高处不胜寒。当人走上金字塔更高处的时候,必然会感受到更凌冽的寒冷和孤独,所以帝王称自己为“寡人”。
这很好理解,因为对作品的鉴赏是需要门槛的。我们的鉴赏力水平在哪个层次,便只能从这个层次以下的作品中产生共鸣,感受美。
就好像,我们看到一副逼真的绘画会赞不绝口,但看到毕加索会蒙圈成一只哈士奇。因为画的“像不像真实的”是每个人都看得出的,而画中“所表现的精神内涵”却不是非业内人士所明了的。
04
这样看起来,我们似乎必须要做出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选择:
是专注于大众化的功利写作?
还是淡泊名利的佛系写作?
这也不是说,佛系写作就写不出黄金万两。身边的一位姐姐,喜欢写些散文,琢磨细腻的文字,几年如一日的写下来,出书就不算事了,省媒还为她开了专栏。
同样也并不是说,功利写作的就没了艺术价值。武侠够通俗吧,金庸大侠硬是写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与人心。更有磊磊者,靠读金庸红的发紫。
其实选择了哪一条路都是好的,咸有咸的好,甜有甜的好。但正如黄执中说:最可怕的,是你做个半吊子。
别一边念着经写作,一边眼馋别人盆满钵满;也别一边以名利为墨,一边还要为自己的通俗正名。
殊路能同归,但脚踏两只船只能淹死于非命。
05
但我的老师说,两种选择根本不能算是选择,因为你会陷入两难。
就跟生命里重要的两个女人掉进水里,你救谁的问题一样。选择任何一个女人都会得罪另一个。
现在又没有人逼你,何苦把自己置于两难境地呢?
第三条路当然是存在的:把目的功利化,把过程佛系化。
功利化是因为,一个人在未成为仁波切之前,本性就是逐利的。懂点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与其对抗本性,不如顺应天性。把本性作为工具加以利用,岂不事半功倍。
美剧《嗜血判官》里,主人公本性嗜血,对抗是很难的,他转而利用嗜血的特点,在夜里成为正义化身,惩戒罪犯。即满足了本性,又维护了世界和平,双赢。
功利的目的,更易于激起一个人的斗志和激情,产生坚持的动力。这在写作的初期,是十分必要的。
佛系化是因为,人心有所往,世界却是无常的。看得开,才放得下,放得下,才走得远。每一个果的出现,都需要空气、水、阳光等助缘,缺少之一,便极可能得到不想要的果子。
塔勒布博士讲的更气人:成功就是黑天鹅事件。意思就是说,主要看运气……
写作就是这样的,要有个好心态,别总盯着浏览和点赞,想想今天我又写了文章,我又表达了自己,我又与世界联结了一次,这事本身就挺好。得之失之,不如乐之。
我们不用苦兮兮的喊着坚持、自律、梅花香自苦寒……更不用炫耀改变、变现、人生之大不同……这些话听起来,都不是那么高级。
就安静的,即功利又佛系地写作吧,因上着力,果上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