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之所以被称之为“道”,是因为它除了点茶与喝茶的形式,还更注重主客一举一动的内涵,本期,我们就来从细微之处着眼,与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记得第一次体验茶道,是从当客人开始的。老师细致地和我们讲解怎么行礼,怎么进茶室,怎么坐,怎么喝茶。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入茶室要膝行,也就是借助双手的支撑,保持跪坐的姿势一点一点挪进茶室。对于大个子的男生而已,也许蹭两次就能完全进茶室,但是看一些女同学,却得挪好几下。对此,老师的说法是,按自己最舒服的幅度来挪动,距离过大则挪动费劲,距离过小,则显得磨磨蹭蹭,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多次尝试,找到对适合自己的距离。
在之后的修行中,我发现这种需要靠自己的经验来确定位置的情况越来越多,比如亭主进点茶席时迈每一步的大小,比如确定亭主点茶时的“定座”,再比如很多茶道具的摆放位置。当你的位置确定无误时,点茶或者喝茶的过程会非常顺畅,但是一旦位置有一些偏差,到了某一个步骤,你总能发现哪里不对劲。
这种定位方式让我想起了中医的“同身寸法”,就是以患者本人的某些部位来折定分寸,量取穴位,也就意味着,中医取穴时所谓的一寸,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实际距离实际都是各不相同的。
了解了这个原理后,我们就能发现,原来茶道的规矩不是刻板固执的整齐划一,而是在尊重每个人个性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行为方式的规范。此前宗耀老师也说过,茶室就是一个小小的宇宙,有东南西北,有春夏秋冬,既包含空间因素,也包含了时间因素,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的宇宙空间。而我们每一次进行茶道的修行,都是在模拟了整个宇宙的小空间里,在用自己的身体丈量世界,依据自己的“同身寸”来探索自身与外界的关系。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曾几何时,我们发现自己每天都重复着住所与办公室两点一线的生活,陪伴我们最多的就是工作用的电脑和形影不离的手机,我们没有时间去关心太多的世事,对我们而言世事就是微博里关注的那么几个大V或者微信里的几个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迎合我们的喜好,同时掐断了我们尝试新口味的所有可能,所以洞明世事变得很艰难。我们也并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家人,更没什么耐性和客户建立牢固的联系,只能在觥筹交错中借着酒劲大胆拉近双方的距离,平时为了避免和别人共处在一个电梯里的尴尬我们总是能很机智地掏出手机,小小的屏幕无形中建立起了大大的壁垒,人情练达也变成一座难以攻破的城池。
这个时候,在茶室构建的小宇宙中,在点茶的规范之上,在主客的关系之中,喝一碗茶,也许能重新审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达到内心的平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