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麻王国印象(一)
最后一次从坦桑尼亚出差回来是在2017年,回来以后本想起笔回忆一下此前曾三次到坦桑尼亚剑麻农场工作期间的所见所闻,由于忙于其它事情没写完搁置了起来。几年过去了,虽然每次在那里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每当想起那不远万里来非洲开拓创业的剑麻农场的中国朋友,想起那非洲的风俗人情和那乡村的田园风光,还有那震撼的塞伦盖蒂大草原、醉人的桑给巴尔岛的海滩,至今难以忘怀,于是禁不住在最近闲暇的时间把那段一片一片的回忆整理了一下。
由于文笔水平有限,多以图片分享大家, “剑麻王国印象(一)”回忆了中国的剑麻农场,“剑麻王国印象(二)”回忆了游览坦桑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区及桑岛,“剑麻王国印象(三)”回忆了印度的剑麻农场,“剑麻王国印象(四)”是鸟的天堂。
坦桑尼亚被称为“剑麻王国”。正是由于剑麻,使我有机会踏上这片非洲大地。
坦桑尼亚的剑麻农场
剑麻,它是一种多年生热带硬质叶纤维作物,19世纪末,德国殖民者把剑麻从巴西带到坦桑尼亚,因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气候条件,这里非常适合种植剑麻,很快便享有了“剑麻王国”的美誉,这里的剑麻长有三尺多长的粗壮绿叶,四方伸展,尖端有刺,锐如利剑,直指蓝天。
剑麻纤维具有质地坚韧,耐磨、耐盐碱、耐腐蚀等特点,它是制作船缆绳、麻袋、地毡,高层电梯所用钢丝绳的内芯、不锈钢抛光布等的原材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剑麻是多年生经济作物,其价值在于它的叶子中的剑麻纤维
由于剑麻具有耐高温、耐干旱等特点,非常适应坦桑尼亚的热带气候,并且剑麻纤维作为原材料,它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所以坦桑尼亚国内有几十家大型剑麻农场从事剑麻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坦桑尼亚剑麻农场的剑麻田
剑麻的生长要经历一个培育阶段,,种下之后的头三年只能是进行栽培、养育,无法收割.,也就是在这期间只有耕耘,没有收获。剑麻的叶片生长达到一定的要求(长度、与地面的几何角度等)后才被允许收割,收割时,工人在田间用镰刀割下叶片,按照规定的数量打成捆,放在田间路边。拖拉机到达后田间,工人按照规定的捆数将成捆的叶片放入拖拉机拖车,拖拉机将剑麻叶片运至刮麻车间。
拖拉机将田间的剑麻叶片运至刮麻车间
叶片放在刮麻车间等待加工
或将剑麻叶片卸在刮麻车间的轨道车上等待加工
在刮麻车间,人工将成捆的剑麻拆开放到刮麻机的输送辊将其喂入刮麻机,刮麻机的动刀和定刀通过挤压作用将叶片里的纤维与叶肉分离出来,具有压力的水将叶肉冲掉,形成的麻渣液经过地沟、提升机、输送带输送到闲置的地方,分离出的干净的湿纤维挂在输送带上输送出来,人工将湿纤维收集起来,运到晒场在日光下进行晾晒一到二天,然后将晒干的纤维运到抛光车间进行抛光、分级,抛光后的纤维通过称重按50公斤捆成一梱,放到打包区,打包工人操作打包机将纤维压缩成包,并将成包放到储存区进行储存,以待出售。
每个农场自己用制绳机制作绳子,用于刮麻机的传送带和打包机捆扎用
中国剑麻农场
第一次到坦桑尼亚是在2006年,我们的合作项目是我公司为坦桑的中国剑麻农场改造剑麻打包机。11月底,我从北京机场出发,乘飞机经迪拜转机到达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 laam)。走出那个不大的首都国际机场,郝总已在外面等候,郝总开车带我来到了坦桑中国剑麻农场办事处,办事处在距市中心较远的一个地方,是一套带院的具有当地房屋风格的二层套房,我对达市(中国人对达累斯萨拉姆的简称)也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从城市的大小和人口来看,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城市,市中心的建筑和路况像现代化都市,优美的绿化为城市增添了活力,但也有很多地方房屋简陋,路况不好,好似是贫民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里也正在体现出一个正在发展的非洲城市。
转天,郝总和我从达市出发去农场,沿着莫罗戈罗大道向西行320公里外的莫罗戈罗(MOROGORO)省城,再向西南行驶3个多小时到达基洛萨县(KILOSA)基曼巴镇(KIMONBA)的鲁代瓦乡,这里是中国农垦总公司坦桑剑麻农场的所在地。
在郁郁葱葱的山脚下的基赞嘎达村,有一棵高大的猴面包树,树下有三套间隔不远的简陋的平房,当时其中二套是中方管理人员的宿舍,一套是当地人经理威廉姆斯的宿舍,周围全是灌木林。当时的办公室在姆乌米村的修理厂那里,距宿舍不是很远,修理厂门前的路边有一棵很粗的猴面包树,十几个人手拉手才能环抱一圈。加工厂在距宿舍大约有十几公里的鲁代瓦乡。
当时在这里工作的中方人员是总经理贾清泉、副总经理李树松、总工程师汪路生,还有农业专家罗能强和财务经理赵大龙。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单调,蚊蝇、蟑螂很多,没有网络,电视只能看央视4套,到农场十几公里只有一辆破旧不堪的吉普车。贾总说,他们2000年购买农场后开始种植剑麻,现在剑麻培育期刚过二三年,剑麻产量还比较低,资金很困难,我们没有发工资,为了维持农场运转,还自集资金,大家能在这里兢兢业业的工作,是因为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对这个项目充满信心,困难时暂时的,剑麻农场的前景会越来越好。他和李总曾在东北当过插队知青,他还经常把剑麻农场的创建与开发,与以前的投身开发北大荒做比较。
这次我来这里是为农场改造剑麻打包机,工作了二个月,我们的合作双方非常满意。农场中国人员吃苦耐劳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深深感动了我。贾总和李总都接近退休年龄,汪总年龄也近五十,来非洲二十年了,他们都是中国剑麻农场的开拓者,李总在2012年去世,他对农场一直贡献到了生命的最后,他们都是我敬佩的人。
2013年底,我第二次来到农场安装设备,在这里工作了半年的时间。总经理管善远负责这里的工作,除了上次来时在这里的汪总、罗师傅,还有机务经理张文、财务总监胡京、翻译兼贸易负责人徐述衍、农业专家黄师傅、厨师李达等,李天舟经理在达市办事处负责联络贸易。
这时可以看到,与上次我来这里相比,剑麻农场在管总为首的中国员工的带领下,农场发生了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宿舍所在地吉赞嘎达村,以前大片的灌木丛林种上了剑麻,变成了剑麻良田,这些绿油油的剑麻长势非常喜人,并且还有大片的土地平整完毕,准备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了几部车,改善了交通条件;卫生条件大为改善;为了安全建立了围墙;为丰富大家的生活,建起了篮球场。从多米拉到农场那段几十公里尘土飞扬的土路变成了平整宽敞的柏油公路,通到了鲁代瓦,每天上班都要走这条路。由于修路的需要,那棵十几人才能环抱一圈的猴面包树被去除了。开荒土地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以前这里满是灌木林,高大的树木、带刺的树木比比皆是,地上的草比人还高,清除这些障碍会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可以想象,农场的中国员工带领当地的工人,一定克服了许多困难,才把荒林变成了良田。他们经过了艰苦的劳动,正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每天太阳刚一露头,外面叽叽喳喳的小鸟就告诉你,新的一天开始了
新开的剑麻苗地,在此可以看到中国员工的宿舍
管总带领的农场中方团队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经营着剑麻农场,农场的规模在逐渐扩大的同时,职工队伍也在扩大,这时已有上千名职工,机修工也多达十几人,每天早上7点吃早餐后,就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少有节假日的休息。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农场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前进,在为本公司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收到当地政府的好评。
汪总在坦桑尼亚工作了近30年,也是目前唯一从创建农场到现在还在农场工作的中国人员,讲一口流利的斯瓦西里语,十几年来,他协助农场的中国团队使农场在开垦、种植、加工以及对外协调等各方面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为农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农场的朋友,由左至右:张经理、汪总、李达、黄庆祝
上班之路-----这是通向县城KILOSA的一条县级公路,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
这是驻地外面修路时留下的痕迹,在蓝天白云下也能构成美景。
每天上班都要经过鲁代瓦的村庄,有时到达这里,我下车徒步行走,想感受一下坦桑尼亚的乡村,这里的空气很清新,湛蓝湛蓝的天空飘着白云。通过村子的是条土路,虽然有点尘土飞扬,但很少有废弃物,坦桑人虽然生活水平低下,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是比较强的。村子里椰子树林立,经常有人在高大的芒果树下乘凉,简陋的房屋庭院前后围绕着各种热带的绿草花树,一切都是那么的淳朴,那么的自然。
鲁代瓦的农场的职工居住区
三岔路口
发工资的日子,每月两次,月初和月中
发工资的日子,小商贩会到厂子外面摆地摊,职工领薪后会消费一番
马赛人是生活在东非的一个著名的游牧民族,平时会经常遇到身裹彩布、手持木棍正在放牧的马赛人。
这里有一个修路时留下的大水塘,他们要给牛饮水,顺便也洗一洗凉快一下
有时难免会出现纠纷,中国员工充分运用当地法律法规进行了妥善的解决
中方为农场建立了医院
这个人是水泥工的小队长,叫法雷斯,每天上班挎个小包,里面装着手机卡出售给需要的人,还是有经济头脑的。
我这次到农场的任务是安装调试他们从我公司购进的剑麻打包机,从做地基开始,到设备的安装、调试,管总、汪总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配合,解决遇到的问题,汪总利用当地语言上的优势把每天的工作向工人交待清楚,给他们示范如何操作,使每天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正是我们双方的积极努力的配合,使这次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我来到农场后的第二天开始工作,这个工程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做基础,二是安装调试设备,基础工作主要是挖坑、做模板、浇筑钢筋水泥。
基础完成后,便开始安装设备。
为了稳定职工队伍,促进农场的发展,农场修建了60套职工住房,当时(2017年)主体已完工。
晚霞映红了天空,今天的工作结束了,明天继续奋斗
这次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半年,这里的一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中国剑麻农场一步一个台阶,蓬勃向前发展。
坦桑剑麻协会的年会
2013年12月6日,我作为一个剑麻方面的门外汉,有幸随农场的中国朋友到坦噶参加了坦桑剑麻协会组织的剑麻年会。坦噶是坦桑尼亚的重要城市和港口,是东非最大的剑麻贸易和加工中心。早上从农场出发,上午到达坦噶。按照会议的议程,下午举办剑麻农场的足球决赛,中国农场的足球队进入了决赛。足球运动在坦桑尼亚非常受欢迎,剑麻协会通过足球比赛来增加各农场之间的交流。中国农场非常重视这项活动,球队在平时刻苦训练,最后进入了决赛。比赛时,我们来到了足球场为球队加油,双方的比赛精彩激烈,实力相当,最后中国农场在点球大战中小负,屈居亚军,颁奖仪式将在转天的剑麻会上进行。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会议现场,现场设在坦噶的国家剑麻研究所的室外,由于天气非常炎热,与会的坐席全部设在搭建的遮阳帐篷下面。中央有一群身着艳丽服装的妇女围成一圈,跳转圈舞,有人总结这种舞的特点:提臀屈膝叉腿,低头端臂含胸,左右慢扭,在圈里跟着走就是了。现场有小型的刮麻机展览,有剑麻的研究成果展览,有剑麻制作的各种工艺品和日用品的展销。主席台就坐的是农业官员以及各剑麻农场的农场主的代表,在坦桑,大型的剑麻农场有三十多个。台下坐满了各农场的代表。会议开始后,先由各个官员讲话,然后是每个农场主或代表发表演说,没有顺序,讲完话将话筒递给旁边的人,坦桑的人非常喜欢表达,他们讲话声音洪亮,滔滔不绝。中国农场的胡总和李经理也作了非常精彩的讲话。讲话全部结束后是足球颁奖仪式,首先宣布亚军,声音刚落,节奏震撼的音乐响起,中国农场的与会职工代表自发跳起了奔放的舞蹈,非洲人是天生的舞蹈家,他们随着音乐自由的发挥,自我陶醉。队长达博是在我们那干活的水泥工,他在音乐和舞蹈的包围中接过并举起了奖杯,音乐结束后便是冠军的颁奖仪式。颁奖后参观会场等待进入午餐,会议结束。
剑麻制品展销
回来途中就餐的饭店
一个修理工人的结婚仪式
马加利瓦是农场技术最好的一名技术工人,有一天他告诉正要下班的我和黄师傅,机修工塞雷过两天结婚,希望我们能参加,出于好奇心,我们答应了,问他随多少礼金,他说中国人2000先令(当时约合人民币8元钱)就可以了。到了那天,由于忙一些事情,直到下午张文经理到农场办事,我们才得以有时间赶过去。婚礼现场就在塞雷的家,距农场不远的鲁代瓦的村里。我们近3点到达他们家,看来他们还在等着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这时新郎穿着白色礼服,新娘穿着婚纱在众多亲朋好友的拥簇下从屋里缓缓向外走来,机修工阿布用彩色塑料布在地上铺出一条路,参加婚礼的人们身着色彩鲜艳华丽的服装边歌边舞,没有音响,没有伴奏,原生态的歌声嘹亮、欢快、动听,表达了对这对新人的祝福。新郎新娘的面部表情一直很严肃,没有喜悦的显露,他们把激动和幸福的感觉埋在了心里。他们走到树下事先放好的一对椅子前转身坐下来,然后父母、兄弟、亲戚、同事分别表达他们新人的祝福,整个过程歌声不断,非常热闹。接下来亲戚、亲朋好友和新郎新娘合影。这是一个既简单又温馨、热烈的的结婚仪式。后来马加利瓦带我去新娘家,看了她的家人,她家距新郎家不远,在同一个村里。然后回到新郎家的客房。过了一会张经理回来了,寒暄了一会儿,我们赶回宿舍。
接下来亲戚、亲朋好友和新郎新娘合影。
大家族的全体合影
到此婚礼基本结束了,羌给带我来到同村不远处的女方家
老太太的打扮还挺时尚
然后来到了新郎家里的客房,几个大妈唱起了欢迎客人的歌,不时发出“”哩哩哩 。。。。“”的尖叫。
过了一会张经理办完事回来了,寒暄了一会儿,我们赶回宿舍。
坦桑尼亚妇女的发型
坦桑尼亚的妇女除了喜欢穿艳丽多彩的服装外,还很重视对发型的修饰,喜欢留一头新颖别致的发型。坦桑尼亚的妇女的真头发只有一两厘米长,而且是毛茸茸的小卷发。非洲的妈妈心灵手巧,会替亲朋好友编织漂亮简单、发型多样的小辫子,或者编成一排排细发短辫,就像一排排田垄,这样既节省又方便。讲究一点的,就去理发店做一头漂亮的假发。
有一天,我和羌给到村子里,看到一个妈妈正给孩子梳小辫,妈妈的发型就很奇特,妈妈的手很利索,我看她扎了一排小辫,大约十分钟吧。
这是 MJASENI农场的厨娘祖维纳给朋友扎小辫
下面是在农场工作期间看到的几位女性的发型
下面的都是假发
非洲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群的妇女经常用头顶东西而不是用手拿,将三、四十斤的东西顶在头上毫不费力,行走起来轻松自如,谈笑风生,她们从小练就了这一绝活。而在中国,只有杂技演员才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