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家长打电话说,孩子说在学校里很多同学欺负他,举的例子大概是走路时被别人推,路过的时候别人拿眼睛的余光瞟他,他读书的时候,别人在旁边哄堂大笑等等。
我从旁观者的角度,我认为是孩子放大了自己感受,而家长正是有这方面的顾虑与担心,也放大了他听到这件事情的感受。
所以我对家长说了三件事。
第一:感谢
感谢孩子能把心里话告诉他,其实孩子能够说出来本身也是一种疗愈,心情不好是一种情绪能量,只要有一个地方可以倾诉,可以让情绪找到一个出口,情绪问题就会得到缓解。
能够敞开心扉的和父母说自己的感受,说明亲子关系融洽,孩子把父母作为能够帮助他的主要对象,这件事情本身就值得肯定。
第二:鼓励
父母要鼓励孩子强大,孩子必然有一天会脱离父母、脱离老师,他需要自己去解决问题,所以他需要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培养孩子的终点。
如果感觉被欺负了等回家告诉家长,家长再告诉老师,这件事情已经错过了处理的第一时间。
所以我说就像平时和学生强调的一样:当别人说话或者做事,让你心情很不舒服,让你觉得自尊受伤的时候,你第一时间去核实别人有没有这样的意思,告诉对方这样的行为,给你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并严肃告诉他以后不要再做类似的事情。
孩子和其他孩子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的划定自己的边界,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容忍的要告诉别人,如果总是选择隐忍,别人不知道你的想法,可能还会选择相同的方式来伤害你。
第三:反思
当孩子经常说自己被欺负,家长需要思考,为什么孩子老觉得别人在欺负他,在考察情况是否属实外,家长需要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在《洞察》这本书里有一个疤痕实验,正因为确认自己脸上疤痕很难看,所以才觉得他走到大街上,别人看到他的眼神都是在取笑他,被他恐吓到了等等,但事实上他们脸上的疤痕在他出门之前被化妆师已经卸掉了。
说明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缺点太在意,就好像确认自己脸上有疤痕一样,所以觉得别人看他的眼神都是嘲笑的,什么动作都是有针对性的欺负他的,但这些可能并不是客观情况。
这里说到一个人的解释风格,对事情的解读角度不同,同样一件事情放在不同的孩子里,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里,说我们的大脑具有欺骗性,很多想法都是大脑过滤之后给我们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大脑选择让我们看到的,可能有很多不是客观事实。
不同人的大脑为什么会有这样偏好的选择呢?因为在过往的经历中有类似的伤害,所以他当时就给自己安了一高敏感度的检测器,以后对类似的事情就敏感,稍微有一点点符合类似的事情,这部检测器就检测出了被欺负的味道。
这个角度上来讲,孩子有感受到别人欺负她,作为父母适当反思一下是否自己在平时生活中对孩子的鼓励和认同感都不够,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高不高。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一段经历,一段创伤,不会是一个人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人们赋予这段经历和伤害的意义,才会决定我们最终的人生走向。”
所以过往的事情不重要,而对事情的解释风格赋予这件事情的意义才重要,那么家长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有非常重要的引导责任,教会孩子如何赋予过往时间得意义非常重要。
所以当我们听到孩子说在学校被人欺负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是要感谢孩子能够选择主动来找父母倾诉,二是鼓励孩子强大,当面去核实情况并告诉他人自己的感受,三是平时多去鼓励孩子、认同孩子。
当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当外界的暴风雨来临时,孩子才有最牢固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