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6日,《施南往事》一书的作者安丽芳老师应邀回到故乡恩施,在城市中心闹市区一家格调高雅的书店(一初空间)与恩施的父老乡亲和广大读者见面,现场座无虚席,人气爆棚,乡情之火“燃烧”起来了。这一消息随着恩施各大新闻媒体相继报到、朋友圈相互转发,迅速在恩施的大街小巷蔓延开来。
好多人在问:“这书哪里能买到?”
“舞阳坝正中一初空间书店有!”
“淘宝、京东等各大平台有!”
这“火”是怎么燃烧起来的?
原来,安老师是从恩施走出去的女作家,去年12月份其新作《施南往事》一书由青年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今年1月26日在北京小众书坊隆重举行了首发式签售会,经凤凰卫视播出,吸引了10万人的关注,恩施一下子“火”了。如今,安老师应邀回到恩施和故乡的读者见面,这把火再一次“燃烧”起来,因为有浓浓的乡情助推,且有越烧越旺的态势。
《施南往事》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
该书由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题写书名。由著名作家湖北文联主席刘醒龙倾情作序,他在序言中写到:“安丽芳的语言颇有汪曾祺之风,在她娓娓道来的讲述里,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些人物多是曾经生活在身边的邻居、亲友或同事,笔到之处均有据可查。书里没有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也没有人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他们只是陷入生活泥沼默默挣扎的底层劳动者,是被时代的暴风雨碾压无力还手的旧知识分子,是无论经受多少磨难依旧对于明天怀有憧憬和希望的中国普通老百姓。”
书中的故事全部取材于恩施老城,在抗日战争、解放后、改革开放等大背景下,一个个普通的小人物从安老师的笔下跃然纸上,他们生得艰辛,爱得深沉,活得踏实,虽然倍受各种磨难,却仍然坚守着内心那本有的善良和仁爱,尽着自己该尽的本分,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他们是普通的,却又是不平凡的。
在恩施的这次读者分享活动中,恩施的文学界人士对《施南往事》一书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有的说,这本书给了文学创作者一个重要的启示:文学只有回归传统文化才有根,生命力才能长久;文学只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才有独特的价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有的说,这本书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如果你想研究恩施的历史,可以从中找到痕迹;如果你想研究恩施的民俗文化,可以从中寻到根源;如果你想拍摄影片,可以从中选取材料改编成剧本。
有的说,这本书在恩施文坛起到了一个风向标的作用,引导恩施文学创作今后的走向。
在读者分享活动中,安丽芳老师为故乡的读者们分享了她的文学创作经历和经验。
她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受抗日战争影响,父母逃难到恩施,待她出生时,家境贫困,十岁就被送到剧团练功学唱戏,正当技艺成熟,剧团被迫解散,随后又被下放到工厂,做过建筑工,机械工。后来生活逐渐趋于稳定,她便开始笔耕不辍。
最开始,她的写作并不顺利,由于小学四年级便辍学,她深知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就一边看书一边创作。三十九岁那年,由于不满足于自身现状,好学的她又报名进入电大学习。
她早年的作品多发布于国内各类杂志期刊,达数十万字,多次获得文学奖。2014年开始,她通过四年的积累、搜集、采访、查看资料,以恩施老城为坐标,将小街、小巷的底层人物像篦子一样梳理一遍,写成六十多篇文章,达30多万字。
期间,为了适应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她创办了个人微信公众号“施南往事”,从更文、编辑、编审到发布文章都是她自己亲力亲为。她调笑自己是不是时下创办个人微信公众号年龄最大的人。她的公众号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几十个人、几百人到如今的几千人,她的公众号订阅量显示粉丝遍及全国32个省127个城市,其中以家乡恩施最多。她说,正是因为有了众多粉丝的支持和鼓励,她才有毅力坚持写作,而且越写越有信心。
她在谈到自己的文学创作经验时说道:
作为一个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你才能够写出好的作品。她说,她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均有据可查;作为一个作家,要能勇敢地走出去,开拓视野,然后回望故乡,就能以不同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块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写出好的作品。
是啊,安老师正是离开了恩施,定居北京,旅居美国,以及在世界各地旅行,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度思考和比较后,才发现自己的故乡文化底蕴是多么的深厚,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她去写自己的故乡,让世人通过一本书了解一座城市,这也是她对故乡最深情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