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之门:一切都不属于我,但一切都为我所用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逐“拥有”的错觉。

拼力买下房子,熬夜换来职位,小心翼翼维系关系……

直到某个失去的瞬间才醒悟,死亡面前,金钱、地位、关系皆会消散,我们从未真正“拥有”过什么。

但这并非遗憾。

生命的真谛,不在“拥有”的数量,而在“使用”的智慧。

把经历化为养分,让境遇为己所用。


看见“不拥有”,解锁“被使用”


辛格在《清醒地活》中说:“自我并非身体与思想,而是觉察这一切的存在。”

我们总被“拥有欲”困住。

担心存款缩水,焦虑职位被替代,恐惧爱人离开,却忘了“不拥有”藏着“被使用”的可能。

有人失业后崩溃,却忽略空窗期能梳理职业规划;有人分手后伤感,却错失借这段经历学会爱与边界的机会。

而当我们看清本就一无所有的真相,反而能放下对“失去”的恐惧。

余华童年住太平间的梦魇,成了《活着》的灵感;做牙医的煎熬,倒逼他转行写作;投稿五年被拒,反而打磨出细腻文笔。

其实,“不拥有”本就是跳出执念的提醒。

无需紧抓事物的所有权不放,只需专注如何“使用”每一段境遇。

当我们不再把“失去”当灾难,而是把经历当资源,会发现“失去”只是待被转化的“养分”。

而这份转化的能力,也是属于自己的成长财富。


痛苦与伤害,都是成长资源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我们总把痛苦当负担,被背叛就沉溺愤怒,被否定就自我怀疑,却忽略了每段难受的境遇,都能转化为成长资源。

沈从文曾因被批判、遭反目两次自杀,可“绝境”反而让他重新审视人生。

被下放扫厕所时,他在日记里写“得此学习机会,亦人生难得乐事”,用这段经历磨炼心境,后来即便疾病缠身,也能从容面对。

把“受伤”当成“充电”,把“痛苦”当成“打磨”,便会明白,所谓困境,不过是包装成“麻烦”的成长礼物。

它帮我们锻造更强大的内心,拓展更广阔的格局。

而懂得转化这份礼物的能力,正是自己永远的底气。


核心:换个视角看问题


面对困境,有人追问“为什么是我”,陷入受害者心态;有人却想“我能学到什么”,主动挖掘经历的价值。

职场中被上司刁难,有人抱怨应付、最终边缘化;有人却把反复改方案当练习,精进能力。

策划师静怡曾因一份方案修改8次,她没陷抱怨,认真记录每次意见、总结方法,后来凭这份积累拿下百万项目,成了金牌导师。

李梦霁说:“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一切发生。”

允许挫折出现,因为它帮我们突破舒适区;允许伤害存在,因为它帮我们看清人性;允许失去发生,因为它帮我们放下执念。

每个困境都是一道“选择题”,你可以抱怨它的“难”,也可以成长于它的“价值”。

那些能在风雨中站稳的人,都是懂得把为什么偏偏是我的疑问,换成我能从中得到什么的行动。

毕竟,真正塑造自己的,不是顺境,而是看待困境的视角。

我们终究带不走世间任何东西,但痛苦教会的坚韧,伤害带来的清醒,挫折锻造的能力,会内化为生命的底色。

从此刻起,放下“拥有”的执念。

遇困难问“这能帮我成长什么”,遭伤害想“这能让我学会什么”。

当“一切都不属于我”的认知,转化为“一切都为我所用”的行动,便会发现,生命中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是成就自己的养分。


长出“允许一切发生”的心力

那些能与无常共处的人,都藏着“允许一切发生”的智慧。

陶渊明采菊东篱、看淡名利,庄子讲“逍遥游”顺应自然,弘一法师从繁华归于宁静。他们的“允许”从不是躺平,而是认清无常后,不困于遗憾、不执于挫败。

在七彩人生,这份“允许”的能力或许能慢慢培养。

运用色彩识人技术“向内看”,看清自己的情绪与内心冲突根源;

在色彩瑜伽、舞蹈等减压活动中释放情绪,不再评判与排斥,把紧张、自卑等转化为喜悦、宽容。

如此便懂,我们本是为体验当下而来。允许一切如其所是,接纳的瞬间,抗拒的人和事会真正过去,生命力回归,生活也会向美好推进。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