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老王》课例研讨
——提纲挈领,脉络清晰
这节课,余老师紧扣“三轮”、“病了”、“愧怍”三个词进行品析。
首先是“三轮”,阐释“三轮”两个字在整篇文章中的重要作用。“三轮”是老王卑微的职业,也是老王贫苦生活、不幸命运的见证,更是老王善良的见证。放在整篇文章中理解品析“三轮”,由一个词带动全篇文章的理解,既有文章内容、情节的理解,又有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三轮”,一个简单而又内涵丰富的一个词,是把握文章的基础。
其次是“病了”。文章由老王“病了”,引出情节的转折、文章的高潮。在开始,学生大多关注老王形象本身。余老师巧妙点拨,把学生的思考由关注老王的形象,引向关注老王到“我”家的动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文章深处,对文章的解读更进一步。学生在思考品析中感悟老王人性的光辉(甚至体会老王最后的人生诉求)。“病了”,是理解人物的关键点。
最后是“愧怍”。“愧怍”一词的引出,别具匠心。前两个词,“三轮”、“病了”,都是由老师点出一个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品析。在第三个环节,老师则是让学生自己选出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词。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这次,老师就把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认为课文中重要的词,充分关注到了学习活动的群体性,每个学生的个性理解。每个学生在说出自己理解的时候,也让其他学生获得了对文章更多的理解认识。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在说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的时候进行阐释,但有了前面两个扣词品析环节,学生已经能够把握扣词品析的方法。余老师巧妙的学习活动设计,由扶到放的教学智慧,令人惊叹。这个环节的扣词品析,最后落脚点在“愧怍”。有放有收,有驰有张,教学节奏舒缓有致。这一环节,余老师引导学生对“愧怍”进行多角度理解、品析,充分理解了“愧怍”的丰富内涵。“愧怍”,是理解人物的关键点。
“三轮”、“病了”、“愧怍”三个词语,“三轮”,是把握文章的基础,“病了”,是理解人物的关键,“愧怍”,是揣摩作者情感的眼睛。三个词语,三个点,串成一条线,提纲挈领,脉络清晰地拎起整个文章的解读品析。
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从第三单元就开始要求学生抓住文章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可以是关键的词语,关键的句子,关键的段落。如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余老师给我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典范。首先,教师要深入研读课文,找出文章的关键语句,体会这些关键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种文本解读能力,我深知自己需要好好锻炼。其次,老师如何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找出关键语句,并学会阐释关键语句的作用。余老师关于学习活动有专门的著作,需要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