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有吃货的家长来说,带孩子在外品尝美食的同时,更希望自己可以在家复制,一是方便,可以随时解馋,二是食材的安全角度
而如何复制?前提是你吃的确实是让你有欲望再去消费的美食。
接下来去度娘挑选,美食达人们分享的做法,去从品相上选择类似的菜品。达人们介绍的往往是改良的,自己喜欢的口味,并不完全是你尝过的味道。
接下来,你就着手准备各种相关食材,调料,来按照你认可的顺序,来尝试制作,不动手去做,永远是隔着屏幕的美食,与你毫不相关,你的准备工作越齐全,你模仿的口味越可能像。
而精心准备,有时也没有你所想的那么好?为什么?因为有时个人的习惯,以及其间的操作时间都会影响。
怎么办?去询问别人的操作,具体到每个细节,来比对自己与别人的区别,再去试。如何做到好?都是以你以前认可的口味为准。
只有按顺序,同时调整其间的操作细节,才会达到你要复制的效果。
反过来,你不是为了成为专业的厨师,而仅仅是为了满足吃货的口福,而去努力地复制并改良成自己喜好的口感。其实是无意中学的烹饪技能。
那么,这个学习过程,可以用到别的方面吗?因为想吃,去学,前提是去吃过
那么,因为要改变自己,去学习,是因为身边的人的改变,是相通的道理
如何做到?去找老师学,怎么做出类似的口味?去做,不像?去研究那个方面不像?找身边人请教,看哪个顺序不对?还是细节不对?再去做,去改变食材的炒制时间,水量?渐渐接近并类似。每次制作前,都重温顺序和注意事项
如何做到?在找书看,找讲座听。去了解老师讲的话,我有什么经历可以对应,或者有什么人的经历可以对应,在生活里,我有哪方面要改正,而哪方面做的对,而自己没有意识到,不会去总结。
先接受现实,你不会,才可以去认真的学别人的经验,然后去不停地使用,才会将来的表面,变成你自己你随时可以用的技能。
生活其实就是学的过程,有很多你不知道但存在的事情,一旦你接触到,是不是去了解并去做好就好了?
想的多是好事也是坏事,事无绝对,学会界定再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