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经同学推介,学了《刻意练习》与《学习之道》,通过阅览各同学的读书笔记,找出其中的规律,关键字,现总结如下篇:
《刻意练习》
1.目的,为什么练习,练习哪些内容,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这是在开始时就要确定好的,为我们以下的工作指明方向。
2.找到导师,为明确具体实施是否正确。以免越练越偏,浪费时间,精力。
3.在练习过程中要有反馈,然后知道到哪个程度,快慢进度,是否有偏差。
4.知错就改,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即时纠偏纠错。
有说的一万个小时理论也不全对,若没有以上的刻意安排,没有每次都精进的思想及意识,就算更多的一万小时也没有达到目的,如:大部分家庭煮妇一做了一辈子的饭,但也没有达到很好的水平,还有很多下棋的老爷子们,棋艺也是很差的。
因为没有去为了提到,达到一个目的,刻意去练习,而只是为了做某一件事而去做事,联想到我们在工作中的态度及状况。我们每天回来上班,解决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了,仍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高度,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练习),没有与我们的目的,加强,强化,反馈,纠错,重新练习的话,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这与达梦的解决办法一样:1.相信,2.方法。3.去做。
相信是可以做到的,有目的,对目的的达成是确认的。
不停地找方法,测试,有效果的留下,没有效果的更换
重复去做,去练习。
《学习之道》
1.学习,是我喜欢做的事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是我觉得最惬意的事
2.怎样学习才最有效果:专注思维与发散思维切换。专注思维:是人集中精神去认知,理解,记忆,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心情更中紧张,甚至呼吸都停滞了。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相对放松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大脑的神经元处于放松的状态,注意力涣散。
3.知识关联
这二种思维其实是有关联的,我的亲身经历:我在上初中时,有道数学题百思不得其解,实在是太晚了,只好去睡了,在睡梦中,灵光一现,有答案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很快就完了那道题的解答。当然,得先有专注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发挥作用。不然,成了无本之源。
4.具体的学习方法:
a)回想,将刚学过的内容从头至尾回顾下,用自已的语言概括出来,久而久之,对内容的掌握及记忆更加深刻。
b)自我知识测验
c)用解释性的语言或提问的方式去解答或回答问题
d)先做难的,不易理解的
e)分阶段地去记忆,将短暂记忆变成长期记忆
f)将这过程进行总结,归纳,找出其间的规律,形成一个个小组块,将零散的知识以组块的情式更易于记忆及调用。
g)注意休息
h)专注
i)心理对照
j)运用不同的方法练习
以上十个方法,我是利用的总结,结成组块的方式记下来的,如,以上的方法中的规律中,我们可以分为:
a.知识测试:回想;自我测验;解释性或回答问题;
b.时间管理:先难后易;注意休息;专注;间隔复习。
c.学习过程:知识组块;
k)学习动力:心理对照
怎样结块,是采用构建知识树的办法:
i.先有知识无,即是我们一个个知识点,上面就是十个不同的方法
ii.提炼,找出这些方法中的关系
iii.画出知识树
对知识树的二个关键步:
第一步:自下而上形成无知识
第二步: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
很多人经过第一步的练习有了进步,到了应用或考试时不会用了,这是因为宏观的知话框架没有搭起来,不知何时该用,能用什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构建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这也是知识树的关键意义。
以上的十个学习方法,现在细想来,在我们的学校学习阶段,大多采用如上的方法,如先学新内容,单元测,中考,再期末考,又如每间课设多少分钟,课余十分钟等,均是利用了这些规律。现在工作当中,由于没有大块的时间来学习,故学习起来没有考虑方法,有时间就学下,没有就落下来了,没有终身学习,持续有效学习的进行。故将此文整理出来,以自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