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老是对我说“小时候看你呆呆不会说话的样子,真以为你是个傻子。没想到你现在成了个话唠。” 言毕,还对我投了一个白眼过来。
我曾经是一个口吃患者
如是说,我长到五岁才能稍微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脑海里的想法,而且伴随着严重的口吃。一句“姐姐”,我都读得不利索,经常是第一声“姐”拖得特别长,而第二声“姐”又重又短。这样的情况下,更别谈小学被点名回答问题了。每次都是涨红着脸,却说不出一句话,弄得我和老师都下不来台。
通过变成逗比来治病
不过好在这样的情形在初中有了改观。受于初中班上几个活宝的“说学逗唱”启蒙下,我发现了自己似乎打开了一扇大门——逗比。得益于此我,我拥有了能轻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我的朋友说“和我在一起聊天,常常会被我逗的乐不可支”。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越多的沟通,让我的口舌得到更多的训练。时至今日,除了偶尔的只言片语,似乎很少人觉得我口吃。而且我的这段历史除了我爸妈,连我的姐姐都几乎不记得。
每当回忆起这样的变化,自己都觉得很不可思议。
我会说话了,可是我还是不会说话
我也有作为一个逗比的烦恼啊!我的很多说话的思维经常被逗比的神经带跑偏。比如,今天,小康出门骑电瓶车被撞了,我首先关心的就是他的电瓶车坏没坏,而不是小康有没有受伤。小康幽幽地说“你怎么不先问我人有事没事?”。我是一时语塞。我是不关心小康么?没有啊,作为一起实习到转正工作的同事,我们有着深厚的友情。可是在我的思维关心程度来看,假如小康的车坏了,那他下班之后要推车回家的样子,我可能会以此开他几句玩笑。在这里,对小康再说声对不起。
以上的事例,也只是我生活中的一个缩影。这并不是说我情商低,其实,我还算是一个体贴的朋友,身边的人不开心的时候,也会陪他们聊天抱怨,一起浪,一起疯。可因为不会说话,我还是在很多方面上遭受了挫折。所以终于在我迷迷糊糊活到了20多岁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真的要立马学习好好说话。
这些年,我真的得罪了很多人
我为什么会到20多岁的今天才明白这个道理呢?因为此之前,我一直觉得会说话的人要么是虚伪的人,整天净说些的漂亮;要么是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但一开口就能口若悬河的高人。前者不屑做,而后者以我这种性子,也压根做不到啊!
身边也有些和我一样不会说话的朋友为了避免冲突和伤害给自己打上”直性子“的标签。“我说话比较直,不要介意啊”,像是打了预防针,告诉别人,‘我’可能有时候说话会伤害到你,不要介意,’我‘不是故意的。 可是即使你这么说了,那真的就能避免伤害了么。谁能保证预防针就能百分百预防疾病。有些人就是小心眼,从此疏远你,讨厌你。而暗中使绊子的也大有人在。或许这些年一些朋友莫民奇妙消失在我的世界里,都和这些 ”我不是故意“ 的话语有关。
好好说话,只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
要明白好好说话的重要性,就要从说话的本质入手。人为什么要说话? 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信很多人都能很快的想到。 不过,还差下半句。让听者接受你的想法,应该有些人会觉得,我说我的,他接不接受是他的事。那么这样的话是不是和放屁一样,你只管放,闻不闻得到是他的事。
每一个人都是渴望自己说出来的话被人接受的。比如,男女朋友间的经典语录之一“多喝点开水”。男生大多数大大咧咧,女生发烧的时候总是习惯一味地说些 ”好好休息”,“多喝点开水“的话,女生一听,啊!我都烧到39°,你只让我喝开水?分手! 其实这里男生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关心之情,只是在女生听来,没有听出男生想表达的意思。以为男生不关心自己。
因此,在我看来但凡是一场想让对接受自己的想法的对话(这样的语境包含了我们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场景,除了吵架这类形式之外)。我们说出的话就是要从听者的角度出发。衡量会不会说话的标准就是,听者能不能接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这里作为正面例子再恰当不过。
这条路,我需要不断的学习
我现在也不太会说话,即使看了一些书,听了一些节目。但还是在和一些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把气氛搞僵。我身边有有很多会好好说话的例子,比如seven,超超,petty。和他们一比,我简直就是一个咿呀学语的小孩。不过只要我没有放下对自己的要求,每一个明天就比今天来的好一点!**周末快乐!**
——————
推荐:好好说话音频与书籍
坐标:杭州市拱墅区图书馆